搭載科技元素,《拾光的秘密》能改變青春劇的發展方向嗎??
去年,韓國MBC電視臺播出了一部名為《遇見你》的紀錄片,講述了一個家庭失去7歲女兒閻娜的故事。鏡頭下的母親張智興,一副悲傷的樣子像一把劍,透過屏幕刺入觀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為了幫助張智興走出痛苦,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團隊通過VR技術的力量讓張智興和女兒重聚,完成了最后的告別。
紀錄片播出后,迅速在中國引起輿論軒然大波。有觀眾認為,讓母女在虛擬環境中重逢,認真道別,是一種溫暖的治愈;也有觀眾指出,失去女兒的痛苦對一個母親來說已經夠殘酷了。《遇見你》只能看到虛像。沒有觸手可及的溫度,我無法擁抱她。無疑會揭開媽媽的傷疤,帶來二次傷害。
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機會,和逝去的親人團聚,你會怎么選擇?一道選擇題,問的是現實的情感和倫理。
正在芒果TV播出,《拾光的秘密》,娛樂影視出品,試圖給出答案。該劇講述了以林山河和崔為首的一群高中好友的故事。10年后,男主角石霞為了幫助葉桑宇意外造成的心理創傷走出來,通過一款名為《拾光的秘密》的VR體驗游戲,將故事帶回到十年前的學生時代,在虛擬游戲世界中還原了神秘案件的真相,尋找失落的友誼故事。
該劇制片人兼藝術總監在微博中透露,《拾光的秘密》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想見你》紀錄片。不同的是,《拾光的秘密》這部兼具科技、懸疑、情感元素的青春劇,也是娛樂影視在青春題材領域的首次嘗試。
前所未有的科技元素,全新的面孔,這樣一部實驗性的青春劇能被觀眾接受嗎?一向對內容把握得足夠準確和自信的鄭錚掩飾不住內心的不安。“這不是我通常的敘事風格,也不是我最喜歡的體裁,也不是我的必然嘗試。一切都充滿了未知。”首映前夕,鄭宇在自己的微博中寫道。
開播兩天,《拾光的秘密》在芒果TV的播放量突破1億。觀眾的反饋最有說服力,青春劇的拐點已經到來。
青春劇的所有“新”打開方式:餡餅還是陷阱?
青春題材一直是影視劇創作的重要陣地。《小時代》系列電影帶動了“傷痕青春熱”,《最好的我們》 《你好舊時光》等劇掀起了“懷舊青春熱”,再到《致我們甜甜的小美好》系列作品引發的“甜蜜青春熱”。今年在Q2播出的《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打破了青春劇通常的時空平行的線性敘事策略,通過大量優質作品的不斷創新和突破,青春題材不斷拓展內容邊界。
如前所述,《拾光的秘密》是第一部能夠同時實現科技元素、懸疑元素、青春題材的交融,從雙時空敘事的角度形成記憶與現實的互文,關照現實的青春劇。
灰色的背景,同樣冷色調的表盤,建筑,鐘樓的一角迅速碎成碎片,白色的沙漏記錄著它迅速溜走的時間,穿插著溫暖的人物肖像。未來感和科技感讓《拾光的秘密》的片名帶有一些隱喻的色彩,也注定了它不是一部普通意義的青春劇。
在開場的場景中,黑暗中夾雜著微弱的腳步聲和呼救聲,(趙)一步一步走進黑暗,也走進了他塵封了十年的記憶,直到看到葉桑瑜(李)匍匐在地。鏡頭突然一轉,胡子拉碴、不修邊幅的石霞坐在堆滿雜物的車里,正要咬一口放了很久的蛋糕,卻被老板發來的電話打斷。另一方面,在高檔寫字樓里,林()和崔()正在介紹一款新開發的虛擬現實游戲《拾光的回憶》。
十字蒙太奇蘊含了海量的信息,同時講述了一條清晰的故事線:昔日的同學、老友希望通過VR技術幫助石霞重返高中,拼湊因父母去世、葉桑宇意外接連打擊而不再完整的《死亡記憶》(memento mori),在找回記憶的過程中尋找連環信案的真相,實現彼此心靈的治愈和救贖。
多點新鮮的東西,考驗觀眾的接受度。如果VR技術元素能在視覺上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觀感,懸疑臺詞的加入如一把雙刃劍,如果能邏輯自洽,就能開啟青春與懸疑類型融合的新篇章。稍有不慎,極有可能淪落為四不像。目前《拾光的秘密》已經播出10集。從播出后的反饋來看,觀眾對劇中設計的連環信案真兇的猜測不絕于耳。根據劇情公布的線索,其中一個案發現場的腳印有深有淺,恰好米熱飾演的數學老師出現時一瘸一拐,與嫌疑人的描述吻合。與此同時,一條彈幕指出真兇應該是煎餅攤老板鐘()因為劇照中的有戴黑色面具的造型,而劇中的嫌疑人殺人時也戴著黑色面具。懸疑的熱議,說明觀眾已經入戲,全部接受。
另外,所有新成員的演員陣容也是《拾光的秘密》內容自信的體現。李、等主要演員都是入行時間不長的新人。他們資歷淺,作品少。簡歷上,最大的亮點應該是娛樂影視出品的綜藝《演技派》,演技有保障。還有恰恰
是新人演員們身上未經雕琢、天然清新的氣質與劇中十年前的高中生有著天然的相通之處,與角色自然融為一體。「青春+」的若干可能
復觀當下國內青春劇,以校園為界,界內是青春校園,界外是青春甜寵。類型融合飛速發展,青春題材也有包羅萬象的可能。
《拾光的秘密》有不同的打開方式:懷舊澄澈的校園青春;溫情治愈的現實思考。
全劇通過平行時空展現了青春劇的兩面,拓展了表達空間。學生時代的主人公們無憂無慮的校園生活,返璞歸真,細膩而有生活質感,展現了活力四射的年輕人群像。從場景布置來說,樸素的校服、教室后墻的黑板報,細微之處營造了真實的環境氛圍。
夏拾與葉桑榆的母親是舊相識,因此夏拾被安排給葉桑榆補課;夏拾才把棉花糖糊葉桑榆一臉,葉桑榆便在晚飯時將面湯濺夏拾一身,兩人一起等公交車,一起蕩秋千,青澀懵懂的情感自然流露,清新自然;葉桑榆和閨蜜在教室里吃煎餅,跑到隔壁班圍觀新來的帥氣數學老師被巡查的主任逮個正著;林山河帶同學回家,偷玩游戲機,卻在母親開門的瞬間收拾好一切假裝在認真學習,像極了曾經絞盡腦汁偷看電視時的自己。極具生活實感的校園點滴令《拾光的秘密》有了豐滿的血肉,將觀眾帶回到熟悉的校園時光。
除此之外,夏拾、葉桑榆、林山河、崔珍妍四人的家庭也在劇中完整呈現出來,或家教嚴格,或自由散養,勾勒出不同的成長環境,成為現實生活中真實家庭的鏡像,也令《拾光的秘密》更加落地,由此引發的家庭教育、代際溝通等議題更具現實屬性。
就如同紀錄片《遇見你》引發的倫理討論一樣,《拾光的秘密》試圖去呈現沉重卻治愈的延伸思考,為青春題材劇尋求更寬廣的格局。連環字母案的共同之處是偽裝成自殺或意外的現場,受害人均有難以言喻的苦楚。以幫助自困的人脫離苦海之名,結束其生命,實則是對生命的不尊重,對現實的逃避之舉,《拾光的秘密》叩問人性的多面,在拼湊記憶碎片的過程中實現對現實的反思以及內心的療愈。
創新驅動,是內容生產者和觀眾的共同需求
作為《拾光的秘密》背后的內容生產者,創新基因影響歡娛影視內容的骨血。作為該劇的制片人和藝術總監,于正也一直在嘗試新的內容創作方法論。創新是內容市場大勢所趨,也是內容生產者核心競爭力,行業發展證明,具有原創力和行動力的內容生產者,能夠走得更遠。
從《延禧攻略》《鬢邊不是海棠紅》視聽審美的升級,傳統文化的融入,到《烈火軍校》將青春勵志融入民國題材,歡娛影視始終拒絕對以往成功經驗進行照搬、復制,而是選擇了一條在創新中不斷前進的道路,探底題材類型天花板,拓展內容表達空間。
另一方面,觀眾迭代,審美嬗變。如果說《校園先鋒》《十七歲不哭》等作品承載了生于八九十年代觀眾的青春回憶,那么95后、00后觀眾的崛起,也同樣需要符合他們審美認知、生活環境的作品。
《<愛尬聊_百科網>拾光的秘密》用幾近還原的方式在熒屏上重建了歡笑和淚水齊飛,懵懂與成長兼容的校園環境,將觀眾帶回到屬于他們的學生時代,重溫真摯而堅不可摧,能夠抵御時光的同學情誼,回溯如今“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簡單純粹校園生活。
《拾光的秘密》將青春劇創作帶向拐點,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在行業、市場、受眾都需要時間來接受、消化。同時行業也需要新的內容滿足并引領迭代的觀眾需求,更需要更多像歡娛影視一樣,敢于嘗試的團隊,將創新精神延續下去,內容市場才能不斷向前推進,多元發展。
拼湊記憶碎片,重拾溫暖治愈的故事還在繼續。《拾光的秘密》如萬花筒,通過科技元素、懸疑元素與青春元素的組合疊加,從不同的視角望去,都能拼湊出屬于觀眾獨一無二的青春記憶與現實合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