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世佳替李現接演《河神2》是“講義氣”丨揭秘?
三年前的夏天,根據天下霸唱原著小說《河神鬼水怪談》改編的劇集《河神》播出。《河神》從天津魏民國志怪小說出發,構建了一個詭秘多變的“平行世界”。“小河神”郭德佑“點煙辯不平”,從心靈的異空間尋求真理;組織神秘魔道上演驚天陰謀,背后有令人恐懼的過去。時隔三年,《河神2》播出。從開播的效果來看,晉城的氛圍和民風依然完好,案件懸念一波三折。最有爭議的是“小河神”的角度變化。這一季金接棒,不可避免的引來了兩個版本小河神的比較。導演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金在表演中對適當極限的把握并無不妥。最重要的是他忠誠而勇敢。“李習安因為身體原因不能來,但是劇組必須按計劃進行。作為朋友,金答應前來救援,這是有幫助的。前作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要他突然接下這面旗需要很大的壓力,但他還是來了,這就是勇氣。忠勇,這不是郭德佑嗎?”
金劇照
《河神》的風格是偵探劇的經典創作法則。
103010第一季選擇了開放式結局,讓所有主角的命運在《決一死戰》中戛然而止。古魔道部隊是否被消滅,邪水源頭的水是否泄露,郭德佑是生是死,這一切謎團吊了劇迷三年的胃口。103010一開場就迅速切入正題,繼續用說書人的“金微口吻”,三言兩語把過去的感受全部說了出來。就導演而言,李瑱曾經想過徹底改變《河神》。甚至故事都不是發生在天津。這是一個關于另一條河和另一個團伙的偵探故事。但是《河神2》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品牌,最終選擇了繼續。但是,田對自己的第一個要求是不能重復,不能只是續寫。他希望從人物關系、性格、反派設定、故事結構、世界觀等方面達到一定程度的顛覆。“<愛尬聊_百科全書>所以我一直不滿足于‘升級’,我要‘取代’。但同時也很難保持《河神2》的魅力。”
叫《河神》《水下拍攝》是全劇拍攝的必答。第二季除了飾演“河神”的金要不斷在水中拍攝,其他演員也自己下水。田說,第二季的水下拍攝量比第一季大很多,水下拍攝周期接近一倍,難度也翻了好幾倍。“只是呈現的部分基本集中在第二季后期。有非常精彩的水下劇,需要觀眾堅持追完整部劇才能看到。”
天威、海河撈尸隊、點煙之爭都還在。第一季中“關鍵詞”的標題、評書的劇情梗概、天津民俗、小吃等“河神”的固定元素也將在第二季中延續。這些都是“河神”的“模型”。在李瑱看來,一部作品應該有自己既定的“范式”,包括其獨特而鮮明的風格。比如你要有京劇風格,你得會唱會讀會彈;想走貴族風,談吐舉止穿著都要紳士,同時要有自己的內核。“于是《河神》的風格延續下來,除了處處看起來和別人不一樣的民國傳奇風格,核心本質不變,‘偵探劇’的經典創作法則。這才是《河神》作為系列作品應該延續的‘范’。”
看故事的門檻提高了,這就要求觀眾更有耐心。
作為一部“偵探劇”,《河神》在劇情設定上走了與第一季“相反”的路線。103010年初,郭德友在調查污水源頭污染情況時,與一聲門小學生崔瘋子發生沖突。隨后崔瘋子突然死在劇院的廁所里,案件調查正式展開。《河神》的故事,一開始就告訴了觀眾反派是誰,但是《河神2》,案子始終沒有破,反派有一個揭底的過程,這意味著第二季觀眾需要更多的耐心。正如田所說,《河神2》的故事和《河神》的故事在結構和邏輯上是不一樣的。它有一個更傳統和經典的結構。——誰是兇手?反而《河神2》的故事結構比較新。它直接告訴你誰是兇手,主要看雙方斗智如何。從這個角度來說,《河神2》相當于退一步講,但是需要觀眾的耐心。“我承認看《河神1》的劇門檻有點高,對觀眾的專注力有一定要求。追劇的時候,觀眾需要捕捉很多細節,錯過了就可能導致后面抓到一些案子。”
在李瑱看來,《河神1》在整個故事和世界觀的背景下可以說是廣撒網,收網的快感被放在了很低的位置。田刻意拋棄了依靠單位制的懸念,依靠案件的短期反轉,周期性地刺激觀眾。幾乎所有的梗都留到了最后,這對于一部24集的劇來說是有風險的。“但我堅持《河神2》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24集講述一個完整的大故事,而且涵蓋的信息量足夠大,背后的世界觀足夠大,不僅完整地講述了《河神2》的故事,也為整個系列,或者說‘河神宇宙’奠定了基礎。
《河神2》被批評為《丁卯傳》,所以往下看。
除了懸疑的劇情,《河神2》還創造了四個名為“金門天團”的生僻角色,并讓他們在一起不斷涌現化學效果。郭德佑,一個人中不凡的龍鳳,與大神共舞的小女神顧瑛、留學德國的富家子弟丁卯、崇尚科學的報社記者小在人生經歷、性格乃至圈子上都有著鮮明的碰撞。這四個人物在民國時期是兩個典型的極端,但最后走到了一起。而《河神2》進一步加強了在組圖像上的書寫
他三個人的戲份變得更加重要。在第二季中,人物關系也發生著變化,“河神四人團”要去面對更大的世界觀變化。郭得友和顧影這一對,面對談婚論嫁,直接跳脫第一季里的“半糖”狀態。接著,郭得友“點煙辯冤”的絕招被鎖住了,小神婆又要面對身世之謎,兩個人各自出現獨立的困境。郭得友多了一份擔當,顧影也不再只是小河神的依附。再看丁卯和肖蘭蘭,直接轉變成地下情,也是很大的改變。肖蘭蘭從報社小記者變成獨立辦報的社長,身邊還多了青梅竹馬的大表哥范君堯。丁卯坐上了肖蘭蘭父親的位置,津城秘書長,進一步拉開他跟郭得友之間的距離,營造反差。他當上秘書長之后,獨立面對和周旋上層關系的戲份被凸顯,身邊的人物關系也更加復雜,因此也引發網友吐槽說,“《河神2》不如直接叫《丁卯傳》”。對此,田里說,既然自己希望把《河神2》的格局跟上一部拉開,必然得有一個人來承載非插科打諢、非市井江湖、非柴米油鹽的版塊,沒有人比丁卯更合適了,只有他才是臺面上的人。“詬病《河神2》是《丁卯傳》,不怪他們,畢竟才看了一半。《河神》在下一盤大棋,我希望通過《河神2》,來給后續做足鋪墊。”
此外,第一季的敘事結構相對單元化,很多人物只負責完成某一個單元里面的任務。而第二季則不然,戎傲霜、范君堯、都督、鄭隊長,甚至陸老板,都是貫穿性的人物。整個故事呈線性鋪開,不同于《河神1》的章節感,會顯得人物更立體和復雜。因此,不光是丁卯,幾乎每一個人物的獨立戲份,較《河神1》而言都有所提升。
金世佳的滄桑感和非少年感是有意為之
男一號郭得友的換角是《河神2》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當年李現飾演的小河神以痞帥形象深入人心。《河神2》首播,觀眾最關心的話題依舊集中于李現和金世佳這兩個不同小河神之間的對比。關于金世佳身上是否有小河神的“靈氣”,或者他是否還原出了原本屬于小河神的粗糙等,都引發了大家的討論。
“小河神”郭得友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在片尾曲《津雄志》的第一句,“風流俊杰不好名,淺出市井靜安居。奈何天命注定,爾非等閑,豈能作壁上觀”,說的就是郭得友。他并沒有什么光環,趕上這么多驚天動地的事兒,都是宿命使然。而在田里看來,金世佳本人就有點這種味道,“垮”、隨性、愛誰誰、淡泊名利,但同時又有強烈的自信,因為深知自己有多大能耐,走哪兒都不會被虧待。
金世佳有著扮演“小河神”的先天優勢。田里說,《河神》是不太愿意用替身的劇組,包括打戲和水戲。所以郭得友這個角色,對演員的水性和體能的要求極高,金世佳是游泳運動員出身,這屬于硬性標準。雖然老百姓都尊稱郭得友為“河神”,但說到底還是一個活在底層的普通人,可以歸在下九流的行當里面,只不過在他自己的圈子里比較受追捧和認可而已。“那種圓滑世故,左右逢源,自負和自卑的并存,也是郭得友的特質,這一點金世佳拿捏得很好。”
第二季“小河神”換到金世佳難免大家會進行比較一番,也有網友會覺得他的形象過于“滄桑”、少年感不足,看起來年齡偏大。對此,田里表示,滄桑和少年感不足,完全是通過李現跟金世佳對比造成的認知,而原著中的郭得友并不年輕,“算得上是大叔了”。而且他成天在河里泡著,風吹日曬干著苦力,必然是個相對粗糙的形象。金世佳身上的滄桑感和非少年感,也都是有意為之的,包括金世佳的胡子都是田里讓他留的。“李現通過自己的塑造,完成了一個觀眾喜聞樂見的,帥氣年輕、痞氣靈動的郭得友,效果非常好,但這是李現的理解和處理方式。既然第二季是金世佳飾演郭得友,那就得按照金世佳的路子來塑造。讓金世佳復刻一個《河神1》的郭得友,他做不到,我也不會這么要求。”
【制作】氣質第一,合理第二
《河神2》在服化道層面上,為觀眾展示了一幅充滿“津味”的民國市井畫。龍王廟、點煙辯冤、九牛下水引河妖、鬼市、京劇戲院等場景的布置,充滿民俗文化細節,有著濃厚的地域色彩,還原出了一個老天津。兩季《河神》的開篇都用了民俗大場面,從《河神1》中的拜河大典到《河神2》中的九牛下水引河妖。田里談及理想中的“大場面”,不只是簡單的“大”,它還得“奇”,還得“新”。田里說,無論是拜河大典下河捉王八,還是九牛祭河妖,都是他編的,民間根本沒有類似的習俗。在第二季后半段會提到有關外八行祖師爺的規矩,媒婆這個行當的規矩,看起來都是頭頭是道、原汁原味,充滿民俗文化,這些也都是田里編的。但不是胡編,而是符合《河神》氣質的創作。“只要落實下來,將它風格化、條理化,就能夠看起來既新奇,又可信。”
同樣需要“考究但不考據”的還有人物的服裝造型。劇中代表上流社會潮流的丁卯,無論是出席政界活動,還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帶有年代感十足的“時尚氣息”。在做秘書長時是規整的正裝,私下里變身精致大男孩。相比丁卯,小河神明顯是“貧民窟男孩”,因此無論發型還是穿著都主打慵懶隨性的“街頭風”。小神婆和老神婆兩個人仍舊成為了本劇在造型上的“怪奇擔當”,風格多變。第一季《河神》在造型方面就很獨特,雖然夸張,乍一看覺得很“過”,但跟故事的氣質卻極其吻合。田里表示,在造型上,《河神》很難找到參考,《河神2》的參考就是《河神1》。“當初我跟造型老師袁斌很快就達成了一個共識,造型里每一朵花,每一個頭飾,每一種發型的梳法,每一件衣服的面料,一定要非常考究。至于民國時期會不會用到這種花色?老百姓可不可能在大街上穿戴成這樣?那個時候有沒有這種紋理?統統不管。”不光是造型,“考究但不考據”貫穿了整個《河神》創作的方方面面,整體的視覺和審美都圍繞這個宗旨,氣質第一,合理第二。
除了自己創作出來的民俗典故和人物造型之外,劇中也會有一些必須準確考據的部分,比方說評書、京劇這樣曲藝展現,肯定不能出錯。還有涉及到科學的部分,比如范君堯實驗室的陳設,黑板上的化學公式,試驗器具的使用和擺放,都要保證不出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