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歲是誰畫的呢??
請問一下,十歲是誰畫<愛尬聊_百科知識>的呢?
清風吹襲斷 2022-03-22 10:21 吳昌碩上海浦東。陸家嘴東路15號,寸土寸金,大廈林立。一棟古舊老宅,局促其中,卻獨有一番韻味。一百年前,陸家嘴還叫爛泥渡路,吳昌碩租下這幾間破屋子,開始了他的海上生活。他被稱為“詩、書、畫、印”四絕,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齊名,并稱“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是一代宗師,桃李滿門。他的十三個徒弟,齊白石、張大千···隨便拿出一個,都是大師級別。他以金石入印、入書、入畫,日本稱之為印圣。與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齊名。弟子齊白石,60歲后方修成正果。而老師吳昌碩,得名更晚。40歲的時候,吳昌碩拜海上名師任伯年為師,學習畫畫。而40歲之前,他只是一名“酸寒尉”。上扣無頂戴紅纓帽,一身葵黃色官袍。他剛剛交官回來,袍服未去,拱著雙袖,還沒來得及擦汗。這副窮酸相,被任伯年碰個正著,畫家大筆一揮,就有了這幅傳世之作。潛行仕途多年,他從未有過任何風光。倒是在紙筆刀石間,活出了真我。自幼好石,十四歲就開始治印。“與印不一日離”,吳昌碩對于刻印,到了近乎癡迷的地步。家境清貧,村前小溪的石頭,破舊的方磚瓦片就是石章,磨好的廢鐵破釘就是刻刀。一次刻刀劃破了手指,傷口很深。鄉間缺醫少藥,爛了很久,左手無名指竟少了一截。鈍刀刻印極需功夫。吳昌碩十幾年修煉,練就了不同常人的腕力,為其日后藝術造詣奠定了基礎。拜任伯年為師的時候,任伯年讓他畫一幅看看。吳昌碩沒學過不敢畫,在老師執意下隨意幾筆,竟落筆非凡,用墨渾厚。任伯年只說:“你已經在我之上了。為官不達,酸寒一生,但他的書畫卻從不酸寒。再艱難困頓,藝術之道總是充滿剛正之氣。他畫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有人譏笑他,他不理會,越發隨心去畫,他最恨畫家墨守成規。他不守古法,用西洋紅畫花卉。變水墨為五彩,變重墨未重彩。他的荷花 ,古拙、 腴潤。他的梅花 ,冷艷 、渾穆。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他賦予中國繪畫一種新的情感 。歷經宦海沉浮,家仇國恨,走過兵荒馬亂的吳昌碩是個文人,他的畫卻不似舊代士大夫那般纖弱。他的畫飽滿向上,蒼茫有力,金石之氣迸發,一派磅礴氣象。65歲,吳昌碩的畫自成面目。創造了中國畫新的審美意境,成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68歲,他再一次重啟人生。上海光復后的深秋,這個前朝遺老,一身長袍,扎個小髻,靠著畫藝闖蕩上海。69歲,他在西子湖畔,被公推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以印為主,兼及書畫,西泠印社保有12000件文物,107件國家一級文物。其中鎮社之寶《三老碑》,就是吳昌碩募集8000銀元,從日本人手里贖回。這個“以匯流窮源,無門戶之派見”,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天下第一名社,于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農,清代楊州八怪之首。六十多歲才開始學,不過他以前的書法和文學好,這為畫畫做了鋪墊。凡高也不過才畫了十年,三十七歲就去世了。但是要畫好畫,勤奮、聰明、修養、吃苦都是必須的,盡管他們畫的時間短,但用的功絕不短。齊白石絕不是,他小時候是個木匠,給人家雕花的,二十多歲看到了芥子園畫譜才開始學畫的,吳昌碩是三十多歲跟任伯年學畫的,但他以前書法功底好,所以他不一會就超過任伯年了。所以說學畫也不單只學畫,所謂功夫在詩外。
炊餅圓圓 2022-03-22 10:24 你可以跟孩子的畫畫老師商量,問問老師孩子需要畫什么樣的畫呢?
jun7772019 2022-03-22 10:27 十歲如果是自學的話,那么畫的已經很不錯了,尤其是第一張人物素描,對于十歲的孩子來說,難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你能把這個人物畫的形體基本準確,沒有什么大問題,這是非常難得的,從這些畫的細節上看,你的態度也是非常的認真的,這是學畫的必備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適當地找一些畫室去學學基本的理論,或者在網上找找,網上的課聽一聽也是不錯的,總之,學畫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程,堅持住就沒有問題
360U3150257547 2022-03-22 10:33 兒童畫就是想畫什么畫什么,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是最珍貴的,不要用大人的條條框框把這些東西壓制了。除非你打算讓他參加什么大賽拿個什么獎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當然孩子為此付出的代價我覺得很不值得。讓孩子在畫畫中找到樂趣,培養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gazwa#p#童子 2022-03-22 10:38 這個年級的孩子是可以學水墨畫和國畫的,比學兒童畫好多了。我是上小學4年級得時候開始學畫畫的,最開始就是學國畫,學了一段時候后,開始學習基本的素描。
luxingair 2022-03-22 10:39
清風吹襲斷 2022-03-22 10:21 吳昌碩上海浦東。陸家嘴東路15號,寸土寸金,大廈林立。一棟古舊老宅,局促其中,卻獨有一番韻味。一百年前,陸家嘴還叫爛泥渡路,吳昌碩租下這幾間破屋子,開始了他的海上生活。他被稱為“詩、書、畫、印”四絕,與任伯年、趙之謙、虛谷齊名,并稱“清末海派四大家”。他是一代宗師,桃李滿門。他的十三個徒弟,齊白石、張大千···隨便拿出一個,都是大師級別。他以金石入印、入書、入畫,日本稱之為印圣。與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齊名。弟子齊白石,60歲后方修成正果。而老師吳昌碩,得名更晚。40歲的時候,吳昌碩拜海上名師任伯年為師,學習畫畫。而40歲之前,他只是一名“酸寒尉”。上扣無頂戴紅纓帽,一身葵黃色官袍。他剛剛交官回來,袍服未去,拱著雙袖,還沒來得及擦汗。這副窮酸相,被任伯年碰個正著,畫家大筆一揮,就有了這幅傳世之作。潛行仕途多年,他從未有過任何風光。倒是在紙筆刀石間,活出了真我。自幼好石,十四歲就開始治印。“與印不一日離”,吳昌碩對于刻印,到了近乎癡迷的地步。家境清貧,村前小溪的石頭,破舊的方磚瓦片就是石章,磨好的廢鐵破釘就是刻刀。一次刻刀劃破了手指,傷口很深。鄉間缺醫少藥,爛了很久,左手無名指竟少了一截。鈍刀刻印極需功夫。吳昌碩十幾年修煉,練就了不同常人的腕力,為其日后藝術造詣奠定了基礎。拜任伯年為師的時候,任伯年讓他畫一幅看看。吳昌碩沒學過不敢畫,在老師執意下隨意幾筆,竟落筆非凡,用墨渾厚。任伯年只說:“你已經在我之上了。為官不達,酸寒一生,但他的書畫卻從不酸寒。再艱難困頓,藝術之道總是充滿剛正之氣。他畫梅花,一朵朵像酒盅那么大。有人譏笑他,他不理會,越發隨心去畫,他最恨畫家墨守成規。他不守古法,用西洋紅畫花卉。變水墨為五彩,變重墨未重彩。他的荷花 ,古拙、 腴潤。他的梅花 ,冷艷 、渾穆。古拙中透出力度、透出美感、透出趣味,他賦予中國繪畫一種新的情感 。歷經宦海沉浮,家仇國恨,走過兵荒馬亂的吳昌碩是個文人,他的畫卻不似舊代士大夫那般纖弱。他的畫飽滿向上,蒼茫有力,金石之氣迸發,一派磅礴氣象。65歲,吳昌碩的畫自成面目。創造了中國畫新的審美意境,成為“文人畫最后的高峰”。68歲,他再一次重啟人生。上海光復后的深秋,這個前朝遺老,一身長袍,扎個小髻,靠著畫藝闖蕩上海。69歲,他在西子湖畔,被公推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以印為主,兼及書畫,西泠印社保有12000件文物,107件國家一級文物。其中鎮社之寶《三老碑》,就是吳昌碩募集8000銀元,從日本人手里贖回。這個“以匯流窮源,無門戶之派見”,保存金石,研究印學的天下第一名社,于2009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農,清代楊州八怪之首。六十多歲才開始學,不過他以前的書法和文學好,這為畫畫做了鋪墊。凡高也不過才畫了十年,三十七歲就去世了。但是要畫好畫,勤奮、聰明、修養、吃苦都是必須的,盡管他們畫的時間短,但用的功絕不短。齊白石絕不是,他小時候是個木匠,給人家雕花的,二十多歲看到了芥子園畫譜才開始學畫的,吳昌碩是三十多歲跟任伯年學畫的,但他以前書法功底好,所以他不一會就超過任伯年了。所以說學畫也不單只學畫,所謂功夫在詩外。
炊餅圓圓 2022-03-22 10:24 你可以跟孩子的畫畫老師商量,問問老師孩子需要畫什么樣的畫呢?
jun7772019 2022-03-22 10:27 十歲如果是自學的話,那么畫的已經很不錯了,尤其是第一張人物素描,對于十歲的孩子來說,難度是非常大的,但是你能把這個人物畫的形體基本準確,沒有什么大問題,這是非常難得的,從這些畫的細節上看,你的態度也是非常的認真的,這是學畫的必備條件,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適當地找一些畫室去學學基本的理論,或者在網上找找,網上的課聽一聽也是不錯的,總之,學畫是一條非常漫長的路程,堅持住就沒有問題
360U3150257547 2022-03-22 10:33 兒童畫就是想畫什么畫什么,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是最珍貴的,不要用大人的條條框框把這些東西壓制了。除非你打算讓他參加什么大賽拿個什么獎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當然孩子為此付出的代價我覺得很不值得。讓孩子在畫畫中找到樂趣,培養興趣才是最重要的。
gazwa#p#童子 2022-03-22 10:38 這個年級的孩子是可以學水墨畫和國畫的,比學兒童畫好多了。我是上小學4年級得時候開始學畫畫的,最開始就是學國畫,學了一段時候后,開始學習基本的素描。
luxingair 2022-03-22 10:39
10歲的孩子還在創造階段,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大畫就一定好么?畫畫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
畫畫是體現你藝術的體現,學好它會讓你更出眾。畫畫給人帶來了無窮的美的享受與無限的樂趣,畫畫是一門多么美妙的藝術??!所以,我在心中總是這么吶喊著:“我喜歡的一門藝術,是畫畫!”
我們面對的形體,本來是沒有“線條”和“點”的,就是我們所感覺到“面”的存在,也是在起伏的千變萬化中附著在結構與形體上的。
正對著我們的“面”,側過去就成為了一道壓縮的線條,縱深過去,線條就是成為一個點。這些素描的構成元素,使得我們捕捉對象形體有了得力的手段。但是,在寫生過程中,我們又非常容易過于瀟灑的使用線條,而導致流暢的浮躁。在找準形體結構的耐心與枯燥的練習中,我們很難逃避劃線的乏味;同時也很難抵擋揮灑的誘惑。
可以說,在素描中我們所劃出的任何線條都應該具備形體結構的屬性,才具有真正意義。不然,就成為了一根或一組廢線;而由這些線條所組成的面當然也成了無意義的臟灰色。可能在寫生中也會感到一些灰色的“面”,由于我們的感覺其實還處在錯覺時,就誤以為是一塊“面”而畫出來,結果仍然是臟灰色而非形體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