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中庸的作者是誰啊??

請問,中庸的作者<愛尬聊_生活百科>是誰啊?
墨染曦#p#笑很甜 2022-04-25 15:28

關于《中庸》的作者,司馬遷、鄭玄、程頤、朱熹等人都認為是子思所作。孔門中子思就有二人,一個是孔子的弟子原憲,字子思。另一個是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古今學者都認為是后一個子思,因前一個原憲無績可述。 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孔子的孫子,孔鯉的兒子,魯繆公的老師,后代尊為“述圣”。是戰國初年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 子思小時候就很有志向。有一天,孔子獨自長嘆,子思就問孔子,是擔心子孫不能承繼祖業而有辱祖先呢?還是羨慕堯舜之道而恨自己不能像他們一樣呢?孔子說: “你小孩子哪里知道我的志向。”子思回答說:‘“我經常聽您說,做父母的劈柴,兒子不能負擔,這就叫不肖。我每想到這里就很害怕,而不敢懈怠。”孔子聽后,高興的說:“你能說出這樣的話,我就不再憂愁了,祖業不廢,大概可以昌盛了。” 子思雖是孔子的孫子,但并沒有正式入門、親受孔子的教誨。孔子大子思68歲,在子思兒童時期孔子就去世了。他跟孔子的弟子曾參學習,頗得孔子思想的真傳。他繼承并闡發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著成《中庸》一書,收在《禮記》中。 子思是儒家的一位大家。他先承孔子,后傳孟子。子思是儒家里承前啟后的人物,它不僅在學業上著有《中庸》,而且他的思想通過他的門下傳給了孟子,孟子繼承并有所發展,成為儒家的“思孟學派”。 子思的著作《中庸》在宋代的時候被學者程頤、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孔子的《論語》、孟子的《孟子》、曾參的《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的經典著作。 子思也受到封建社會皇帝的尊崇,宋徽宗在1102年封其為“沂水侯”。1267年加封為“沂國公”,升為“四配”,和顏回、曾參、孟軻同列,位在孟子之上。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

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編注釋,稱為《四書》.


最愛玉米排骨湯 2022-04-25 15:29

中庸的作者是子思。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

其內容“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YY小智星 2022-04-25 15:33

是孔伋。 

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孫、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生于周敬王三十七年卒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享年82歲。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百孔子的思想學說由曾參傳子思,子思的門人再傳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在孔孟“道統”的傳承中有重要地位。度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問“沂水侯”;元文宗至順元年,又被追封為“述圣公”。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學習過答程和認識方法。

擴展資料

孔伋的思想

天命

孔伋的天命,是一個唯物主義的天道與其必然表現的統一。天命是天道表現作用,這種表現作用作為規律,就是性。自天道以下的一切都在循其性而動之,而表現之,這就是道。內

中和之道容

對孔子說,禮作為人行大法,雖然是仁本身的具體大全,但它與行仁的具體情節相聯系,便以“克己復禮”為尺度而轉化為一個中庸之道。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子思


fuyongx108 2022-04-25 15:34

《大學》與《中庸》雖只是《禮記》中的兩篇,卻是儒家的重要經典,南宋朱熹將它們與《論語》、《孟子》合成《四書》之后,其地位更加突出,既是儒家諸經的普及讀物,也是諸經的代表作。《大學》相傳是孔子弟子曾參所作,《中庸》相傳為子思所作,其實它們都是秦漢之際的作品,是儒家大量吸收易學思想的產物。


ty_130904553 2022-04-25 15:35

1、《大學》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

2、《中庸》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

3、《論語》是由孔子的學生編輯而成,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

4、《孟子》是由孟子的學生編輯而成,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夏末小暖C 2022-04-25 15:36

暈,樓主主要是問大家作者是誰。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發揮,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編輯 舉報 2023-04-01 15:19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