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藏學校舊址以新身份開放 重溫少數民族青年的覺醒年代?
繁華的西單商業街,一座古樸靜謐的院落藏身其間。百年前,李大釗等革命先驅曾在這里傳播馬克思主義,烏蘭夫、李裕智、多松年等少數民族進步青年曾在這里學習,少數民族的革命火種在這里點燃,由他們播撒至全國各地。
這里就是蒙藏學校舊址。如今,經過保護修繕的蒙藏學校以新身份開放,“中華一脈 同心筑夢——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和“蒙藏學校舊址專題展”中,420余張照片,280余件實物、文獻和檔案,帶領觀眾走進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誕生地,重溫少數民族進步青年的“覺醒年代”,領略中國共產黨百年民族工作的光輝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
蒙藏學校舊址里,有一棵將近400歲的大棗樹。李大釗等革命先驅曾在這棵樹下和蒙藏學校的學生們熱烈交談,傳播馬克思主義。
蒙藏學校舊址西院,“中華一脈 同心筑夢——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正在展出。
“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
維吾爾族老人庫爾班·吐魯木寫給毛澤東主席的信。
觀展·解碼
15件國家一級文物匯聚展廳
“中華一脈 同心筑夢——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主題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按照“共同締造新中國”“團結建設新社會”“攜手奮斗繁榮路”“同心奮進新時代”4個部分、15個單元,充分展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進程中所取得的輝煌民族工作成就;充分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新的歷史性成就。
“這是首次以黨的百年民族工作史為主題推出的展覽,在對黨開展的民族工作進行深入細致研究梳理基礎上,廣泛征集珍貴文物資料,還原歷史真相、重建歷史現場,每一件展品都是精心挑選。”蒙藏學校舊址保護利用工作展陳項目負責人羅存康介紹,展覽中展出的國家一級文物多達15件,是從中央檔案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民族文化宮、內蒙古博物院等十幾家單位精心挑選而來,每一件都承載著鮮活的紅色記憶,大多都是首次與觀眾見面。
蒙藏學校歷史上多個“第一”呈現
蒙藏學校舊址西院東南角展室,一場“蒙藏學校舊址專題展”將蒙藏學校600余年歷史沿革“濃縮”呈現,突出展現李大釗等建黨先驅在此傳播馬克思主義、播撒革命火種,領導蒙藏學校進步青年開展革命斗爭的歷史。
跟隨一群先進青年的腳步,一張張老照片、一件件檔案史料,將蒙藏學校歷史上的多個“第一”依次呈現:1919年,這里的先進青年發表了第一份少數民族青年的愛國反帝宣言——《蒙藏學界之憤激》;1924年、1925年,這里相繼誕生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團員組成的團支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黨員組成的黨支部;1925年,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份少數民族革命刊物——《蒙古農民》在這里創辦;這里還培養了第一位蒙古族中共黨員榮耀先、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位出席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第五次)的蒙古族代表多松年、第一位派駐外國(駐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少數民族大使吉雅泰。
觀展·亮點
烏蘭夫曾經使用過的毛毯和懷表。
上世紀50年代云南省普洱專區26個民族代表立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
老物件見證民族青年“覺醒”
蒙藏學校舊址里,有一棵將近400歲的大棗樹。“蒙藏學校舊址專題展”中,有一張老照片與之呼應——1984年3月6日,烏蘭夫第四次回到母校,觸摸這棵歷經滄桑的大棗樹,深情地說:“共產主義在少數民族中的傳播就是從這所學校開始的。”
“蒙藏學校舊址專題展”僅67平方米的空間里,收藏了多件國家一級文物。透過這些老物件,當年那群進步青年認真學習先進思想、熱烈討論的場景重現在眼前。
展柜里陳列著原國家副主席烏蘭夫使用過的毛毯。1923年秋,在蒙藏學校讀書的共產黨員榮耀先回到家鄉,動員烏蘭夫等一批內蒙古土默特旗青年進入蒙藏學校學習。“1925年,烏蘭夫被選派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這件毛毯就是他從莫斯科帶回來的,后來一直使用。”羅存康介紹。
還有一件深藍色的西裝上衣,是多松年烈士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時穿過的。蒙古族青年多松年1924年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擔任蒙藏學校黨支部書記,并在中共北方區委領導下,與烏蘭夫、奎璧創辦革命刊物《蒙古農民》。1925年,多松年也曾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6年回國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8月在張家口被奉系軍閥逮捕,8月中旬就義。
李裕智也是榮耀先回到家鄉時招收的30余名學生之一,曾任中共包頭工委書記、內蒙古革命軍副總指揮,1927年10月在作戰途中犧牲,年僅26歲。李裕智在蒙藏學校學習時使用的文具盒和學習材料——李大釗的授課講義《庶民的勝利》,現在也安靜地陳列在展廳中。
一面隊旗深藏革命情誼
“中華一脈 同心筑夢”主題展里,一面手工縫制的隊旗被多帶帶陳列在一個展柜里。80多年的歲月褪去了隊旗原本顯眼的紅色,在緞面上留下斑駁的痕跡。旗子上繡著一顆五角星,下面是中國共產黨黨徽。這面隊旗,講述了一段動人的革命情誼。
紅軍長征途中,經過了十多個民族聚居區,黨積極從各方面宣傳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1934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發布《關于爭取少數民族工作的指示》,指出要努力爭取少數民族加入紅軍。
“沽雞是彝語音譯過來的,指的是‘果基’。”羅存康解釋,1935年,紅軍北上經過冕寧,被當地人誤以為是地方軍閥隊伍,為此展開了武裝侵擾。在見證了人民紅軍的深情厚誼后,同年5月,當地彝族果基家的頭領小葉丹,在彝海和紅軍司令劉伯承歃血為盟,結為兄弟。劉伯承代表紅軍授予小葉丹“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成立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并任命小葉丹為支隊長。在小葉丹的幫助下,紅軍隊伍順利通過百里彝區。紅軍走后,國民黨反動派前來“追責”,小葉丹寧愿傾家蕩產甚至付出生命也沒有交出那面旗幟。1942年小葉丹遇襲身亡,他的妻子倮伍五加嫫將旗幟縫進百褶裙夾層躲避國民黨反動派搜查。直到1950年3月28日,冕寧迎來和平解放,倮伍五加嫫和小葉丹的弟弟果基尼迫,將這面旗幟交給了駐冕寧的解放軍部隊。
這面“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如今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更是紅軍與彝族人民偉大情誼的見證。
“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
主題展第二部分“團結建設新社會”展廳里,屏幕上一段兩分鐘的黑白影像尤為珍貴。這是《中國民族大團結》的紀錄片,呈現了1950年國慶前夕,黨中央邀請民族地區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各族群眾向黨中央和毛主席敬獻禮品的盛大場景。羅存康介紹,策展團隊特意從時長一個半小時的影像中選取了部分片段放進展覽,這也是展廳里少有的原始視頻之一。
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強調,要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系。為了加強民族聯系、打破民族隔閡,經毛澤東提議,派遣中央民族訪問團深入民族地區,宣傳民族政策。展廳里,有很多各民族團結友誼的見證物。一塊上世紀50年代云南省普洱專區26個民族代表立下的“民族團結誓詞碑”,就是在聽取了進京參觀團的介紹,了解了全國各民族團結、祖國建設蒸蒸日上的情況后,普洱專區各民族代表一起盟誓“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斗”。這也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
“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一面黃金打造的五星紅旗和一本用漢文書寫的錦緞經折裝獻詞冊組合擺放,是一段重要歷史的見證。
1951年4月27日,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率45位班<愛尬聊_百科全書>禪堪布會議廳僧俗官員到達北京,向中央人民政府致敬。這是他第一次到北京,也是他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建立友誼的開始。這時正值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全權代表進行關于和平解放西藏事宜的談判。十世班禪同屬下的主要官員向中央提出了一些好的意見和建議,為談判成功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京期間,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獻給毛澤東共9個折頁、展開長135厘米的獻詞。獻詞深切表達了他熱愛祖國,關心西藏人民疾苦,衷心擁護《共同綱領》和企盼西藏早日獲得解放的迫切心情和堅定信念,并在獻詞冊中說:“西藏是中國領土不可分離的一部分”。
為了表達熱愛中華人民共和國、熱愛人民領袖的濃厚感情,他將特制的金質五星紅旗敬獻給毛澤東。五星紅旗為純金質,輪廓鑲嵌白色珍珠,正中用綠松石鑲嵌出“毛主席萬歲”五個大字。
最淳樸的信字字情深
展廳里,一封文字淳樸的信,飽含深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行土地改革后,維吾爾族老人庫爾班·吐魯木多次被評為勞動模范。為了感謝黨,他多次萌發騎著毛驢到北京看望毛澤東主席的想法。1954年12月9日,他寫了一封信,內容大意為:我解放前受盡了反動派的統治和壓迫,過著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過上了幸福生活,寫信表示感謝并渴望見到毛主席。
1958年6月,毛澤東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庫爾班·吐魯木,老人終于如愿。這位老人給毛澤東主席的信,承載著新中國成立初期少數民族人民感恩中國共產黨、愛戴人民領袖的赤誠之情。
觀展·提示
●地點:西城區小石虎胡同33號蒙藏學校舊址
●展期:常設
●票價:免費,觀眾可以提前7天通過“北大紅樓”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
(原標題:重溫少數民族青年的覺醒年代)
流程編輯: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