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書是誰寫的呢??
我想問<愛尬聊_百科>下,傅雷家書是誰寫的呢,在線等。
沒關系in幻想#p#lozen 2022-06-06 12:36 傅雷(1908-1966),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于色彩變化。翻譯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羅曼·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琪傳》《托爾斯泰傳》等等,傅雷先生為人坦蕩,稟性剛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與夫人朱梅馥雙雙憤而棄世,悲壯的走完了一生。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爸爸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陡道准視钒俜种俚伢w現了傅雷的思想。是寫在紙上的都是些家常話。他無拘無束,心里怎么想的,筆下就怎么寫,用不著擔心“審查”,也用不著擔心“批判”。正因為這樣,《傅雷家書》如山間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鷗,如無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摯樸。沒有半點虛偽,用不著半點裝腔做勢?!陡道准視返囊饬x,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范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了,或許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縱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未知能有幾人,因為這確實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學貫中西,兒子也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麻煩采納,謝謝!
M15****792 2022-06-06 12:36
三葉2333 2022-06-06 12:42 是中國著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的重要締造者之一——傅雷先生和其妻子朱梅馥共同為他們的兒子傅聰和兒媳弦拉的家書
lz的爸爸 2022-06-06 12:48 是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而成的 但是《傅雷家書》里是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期望 應該是寫給傅聰的吧
u_103614344 2022-06-06 12:49 那樣的父親 那樣的母親 ——江蘇文藝出版社版《傅雷家書》序畢飛宇2008年的4月7號,是傅雷先生的百年誕,南京大學舉辦了“傅雷誕辰100周年紀念暨國際學術研討”,世界各地來了許多著名的翻譯家,許鈞教授關照我去會議上去說幾句話。這個我可不敢。我不會外語,是個局外人,哪里有資格在這樣的會議上人五人六。許鈞對我說,你還是說幾句吧,傅聰專門從倫敦趕來了。一聽說可以見到傅聰,我即刻就答應了。關于傅聰,我的腦子里是有形象的,在我還是一個中學生的時候,我的父親曾經送給我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傅雷家書》?!陡道准視樊斎皇羌視?,可是,在我的眼里,它首先是一本小說,主人公有一共四個,傅雷,朱梅馥,傅聰,傅敏。我為什么要說《傅雷家書》是一本小說呢?——從頭到尾,這本書到處都是鮮活的人物性格:苛刻的、風暴一般的父親,隱忍的、積雪一樣的母親,羸弱的、積雪下面幼芽一般的兩個孩子。樓適夷說:“讀家書,想傅雷”,然而,在我,重點卻是傅聰。我的父親出生于1934年,他告訴我,同樣出生于1934年的傅聰“這個人厲害”。我當然理解父親所說的“厲害”是什么意思,這個天才的鋼琴家在他學生時代就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了。我對傅聰印象深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時候我正在閱讀傅譯本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約翰·克里斯多夫》里頭有一個詩人,奧里維,他才華橫溢,敏感,瘦弱,卻可以沖冠一怒。我認準了傅聰就是奧里維,而奧里維就是傅聰。就在南京大學的會議室里頭,當許鈞教授把我介紹給傅聰的時候,我很激動。當然,正如一位通俗作家所說的一樣,畢飛宇這個人就是會裝。沒錯,我就是會裝。我控制住了自己,我很禮貌,我向我心儀已久的鋼琴大師表達了我應該表達的尊敬。當然了,遺憾也是有的,傅聰一點都不像奧里維,傅聰比我想象中的奧里維壯實多了。在那次會議上,我做了一個簡 短的發言,我想我的發言跑題了。我沒有談翻譯,卻說起了《傅雷家書》,我從《傅雷家書》里讀到了許多,但是,最感動我的,是愛情,是傅雷與朱馥梅不屈的愛?!兄x樓適夷先生,如果沒有樓適夷的序言,我不可能知道這個。朱梅馥是在政治高壓里頭“伴隨”著傅雷先生而去的,也就是中國傳說中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駭人的,他們的死凄涼、沉痛,同時也剛毅、悲壯。雖然我不想說,可我還是要說,他們的死固然駭人,但是,它更美,是傳奇。斯人已逝,日月同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一句話我在發言的時候沒敢說,傅聰先生就在臺下,話在嘴邊我又咽下去了:同樣是右派的兒子,我卻很幸運——我的父親活下來了,是我的母親陪伴著我的父親一起活下來的。還有一點需要補充,就在當天晚上,就在傅聰的答謝音樂會上,傅聰發脾氣了,說暴怒都不為過。有人在音樂廳里大聲地說話,不停地說話,肆無忌憚。傅聰在演奏,卻側過了腦袋,他在怒視。最終,傅聰抬起了胳膊,他停止了演奏。他站了起來,他來到了臺前。他的臉漲得通紅。因為沒有麥克,他大聲喊道:——請尊重樂音!——你們再說話我就不彈了!是的,這是傅聰。那個滿臉漲得通紅的男人就是傅聰。他儒雅,通身洋溢著大師才有的親和。但是,傅聰也剛烈。這是傅家祖傳的剛烈。傅家的人容不得褻瀆。傅雷還活著,就在臺上,他站立在傅聰的骨架子里頭。在我十七歲的那一年,也許還不止一年,我被《約翰·克里斯多夫》纏住了,仿佛鬼打墻。嚴格地說,是被那種莊嚴而又浩蕩的語風繞住了?!敖暫剖?,自屋后上升”,上帝啊,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來說,這太迷人了。迷人到了什么地步呢,迷人到了折磨我的地步。就在閱讀《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時候,我特地預備了一個小本子,遇上動人的章節我就要把它們抄寫下來。在我讀完《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時候,小本子已經寫滿了。我是多么地悵然。悵然若失。完了,沒了。挑燈看劍,四顧茫茫。有一年,青年批評家張莉女士來南京和我做對話,我對張莉說,《約翰·克里斯多夫》里頭的許多句子我能背。張莉不信,她讓我背給她聽。后來張莉打斷了我,她說,我信了。對不起,我不是炫耀我的記憶力。我要說的是這個——有一天,許鈞教授告訴我,羅曼·羅蘭的原文其實并不是中國讀者所讀到的那個風格,這風格是傅雷獨創的。許鈞的話嚇了我一跳。老實說,我一直以為翻譯家和作家的語調是同步的,原來不是。許鈞教授的話提升了我對翻譯的認識,翻譯不是翻譯,翻譯是寫作,翻譯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寫作,至少,對傅雷這樣的大譯家來說是這樣的。翻譯所需要的是創造性。許鈞教授的一句話我引用過多次了,今天我打算再引用一遍:“好的作家遇上好的翻譯家,那就是一場艷遇?!笔堑?,在談論羅曼·羅蘭和傅雷的時候,許鈞教授就是用了這個詞——“艷遇”。我相信,只有許鈞這樣的翻譯家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它精準,傳神,驚天動地,蕩氣回腸。文學是迷人的,你從任何一扇窗戶——即使是翻譯——里都能看見它無邊的風景,春來江水綠如藍。
岳倫 2022-06-06 12:50 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其夫人寫給他們的兩個兒子的,但是是由他們的次子傅敏編輯成冊的,我們學的是傅雷家書兩則,這兩封家書, 分別寫于傅聰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沒提及傅敏。下面的是偶抄來滴······· 許多人都知道著名翻譯家傅雷和他的長子、著名鋼琴家傅聰,對這個家族的另一個成員傅敏卻知之甚少。傅敏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難中始終沒有泯滅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 生平經歷 他和父親大吵了一場傅敏初中畢業的時候,跟父親傅雷大吵了一場。原因很簡單:傅敏要求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而傅雷則堅決不同意。大概從小耳濡哥哥那黑白鍵彈奏出的音樂之聲,傅敏也酷愛音樂。當傅敏主動要求上音樂學院附中時,萬萬沒有料到,傅雷搖頭!傅敏實在想不通,他跟傅聰是親兄弟,父親為什么厚此薄彼?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哪!大哭,大吵,大鬧,無濟于事。傅雷對滿臉淚水的阿敏作了如下說明:“第一,家里只能供一個孩子學音樂,你也要學音樂,我沒有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樂的料子;第三,學音樂,要從小開始,你上初中才學琴,太晚了,學個‘半吊子’,何必呢?”最后,傅雷補充了一句:“你呀,是塊教書的料!”胳膊擰不過大腿。傅敏從華東師大一附中初中畢業之后,直升該校高中,打消了半途投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念頭。 傅雷一家他真是教書的料 當他的音樂之夢破滅以后,他決定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文學翻譯家。組織上格外看重他,要保送他到北京外交學院。在同學們羨慕的目光之中,傅敏步入北京外交學院大門。1958年4月30日,父親傅雷被錯劃為“右派”。1959年秋天,北京外交學院忽然把傅敏作為“代培生”,調入北京外國語學院,插入英語系三年級學習。外交家之夢,從此徹底破滅了。傅敏強忍著內心的隱痛,在冷漠的目光之中,終于在1962年暑假畢業。他,一個有著“可怕的”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竟然沒有一個單位敢要他!北京女一中老校長挺身而出,說:“這么個高才生,你們不要,我要!”盡管父親曾說過他“是塊教書的料”,而他一直不以為然。萬萬沒有想到,竟給父親在十年前言中了!傅雷給他打氣,校長扶他上馬,學生是一團火。一接觸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學生,傅敏心中的冰塊立即融化了。傅敏勤勤懇懇做事,認認真真教書,有板有眼,從不馬虎。他曾受教于父,他向父親提問,父親從不正面答復,總是反過來向他提問,旁敲側擊,一直到他自己說出答案。如今,他把傅雷的那套教學方法搬了出來,他也著力于開動學生的腦筋,讓學生獨立思考,搞“啟發式”……沒多久,校長就讓傅敏開試驗班,上觀摩課,把他作為教學骨干使用。許多外校的老師都前來觀摩,稱贊這位上海小伙子有兩下子。漸漸的,傅敏在英語教學上小有名氣了。兩次自殺 1966年9月3日晚8點,“父母亡故”。一夜之間,失去雙親,傅敏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盡管當時他不知道父母雙亡的詳情,但是他百分之百地斷定:死于非命!不幸連著不幸。就在傅敏最為不幸的時刻,他失去了他的心上人……他們早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時便開始相愛。傅敏分配到北京女一中,小蓉常常來看他。料想不到,1966年開始的“史無前例”的“革命”,成了對傅敏與小蓉之間愛情的“暴風驟雨的考驗”:9月3日,從上海傳來了傅雷夫婦憤然棄世的噩耗。北京外國語學院貼出大字報“批判”小蓉,醒目的標題便是“大右派傅雷的兒媳婦”!這年年底,小蓉參加“大串連”,回到了上海。翌年初,當小蓉重返北京,幾乎不來看望傅敏了。正在傅敏感到納悶之際,小蓉寫來一封信……傅敏頓時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幾乎不能自制。他深深地愛著小蓉。這深深的愛,使他的理智漸漸清醒。他明白,由于父母“畏罪自殺”,他已屬于“殺、關、管”的后代,已經打入“另冊”,他未來的命運已經注定是不幸的,何必使一個清白的姑娘受他牽連?他給小蓉寫了回信。信寄走了。從此以后,雖然兩人都在北京,傅敏再也沒有去找過小蓉,再也沒有給她寫過一封信。家破人亡,戀人分手。本來,他家書、情書頻頻,如今孑然一身,形影孤單,家書不再有,情書不再來。傅敏因在寫給一位插隊東北的學生的信中,講述了對“文革”的種種不滿,那封信落到了紅衛兵手中,便成了傅敏的“三反罪證”。他,成了囚徒,被關押在學校的“土班房”里。腥風血雨,籠罩著女一中。傅敏全身浮腫,臉都走樣了,每天連冷饅頭都吃不飽,餓得眼冒金星。有冤無處伸,有理無處講,拿人不當人,皮鞭棍子響。傅敏實在忍無可忍,終于決心走上絕路,跳河自盡……傅敏跳了下去,誰知水淺,沒有淹死。這時,他被紅衛兵發現了。他拼命地往墻上撞,頭上撞了個大窟窿,殷紅的鮮血頓時涌了出來……他,被人救起,急送北大醫院。由于他的身份是“現行反革命”,醫生在給他縫頭皮的時候,連麻醉針都不打。傅敏忍著劇痛,被縫了十幾針,一聲也沒吭!他左邊的頭皮,從此留下碗口大疤。傅敏被紅衛兵拖回學校。“妄圖以自殺對抗運動!”好家伙,又加了新罪名,又是一場接一場的批斗。傅敏痛不欲生,趁上廁所的時候,手摸電門,再度自殺。可是,他穿的是膠鞋,觸電未死。欲生不得,欲死不能。人生的咸、酸、苦、辣,傅敏算是嘗夠了。他仿佛成了一個麻木的人,不知道時間怎樣從身邊過。傅敏的要求1979年,傅敏去英國探望惟一的親人———兄長傅聰。同事們揮淚相送,都以為他不會回來了。然而,1980年8月,傅敏從英國途經香港、上海,乘火車回到北京。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劉鳳梧親自到北京火車站迎接他。寒暄完畢,傅敏直接向劉校長提出兩點要求。第一,不當任何“長”(出國前他是該校外語教研組組長),以集中精力鉆研教學;第二,要辦離婚手續(1974年傅敏結婚,其妻后去美國,留居異鄉)。離婚了,沒房子,請求在學校里住宿。劉校長一口答應下來。從此,傅敏真的不當任何“長”,迄今他仍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英語教師。我感到奇怪:1962年,當他分配到中學教書,曾經大哭一場。如今,他只要說一句話,他就能從中學里調走,他為什么深深扎根在中學里,與老師、同學情投意合,永遠不愿離開中學教學崗位?他笑了,答道:“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對中學教師工作平凡而偉大的意義毫無認識。當時,《世界文學》的主編陳冰夷找我爸爸,想把我調走,結果爸爸說:‘他現在工作得很好,也很安心,不要去干擾他,引起思想上的波動。’就這樣,我一直在中學教英語。”“如今,我是有20多年教齡的中學教師了。我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的職業。中學教師是很光榮的,是靈魂的工程師,是神圣的職業。在英國,他們的中學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的,教材也編得好,可惜教師缺乏事業心,缺乏高尚的獻身精神。他們教書是為了賺錢,上課時學生聽不聽他不管,一看手表,到了時間,課沒講完也馬上下講臺回去。這一點與我們中國很不一樣。出去一年,我真感到我們中國的中學教師是最好的教師。我們中國有些中學教師為了培養學生,不計時間,不講報酬,工資雖然低,可是命都舍得豁出去……我為做一個中學教師而感到自豪。在外國人面前,我總是很響亮地說,我是中國的一個中學教師!”每年“九·三”我都會大哭一場相比傅聰的偶像光環,弟弟傅敏則顯得默默無聞。如果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編《傅雷家書》,他的名字幾乎不太會被大眾所提及。但是在小時候,傅敏也和傅聰一起學習、調皮、挨父親打、受母親疼……現在的傅敏已經從中學退休在家養老,年輕時,他繼承了傅雷一半的事業——做一名英語老師,一輩子為中學的英語教育播撒種子。雖然長期生活在北京,但是傅敏一踏上上海的土地,出口便是家鄉話,真可謂鄉音未改鬢毛衰。傅聰1948年起在昆明讀中學期間,傅敏隨父母回到上海,居住在江蘇路?!案赣H這一生從不求人,但他很愿意幫助別人。不過,對自己的子女,他就不這么慷慨了。我這一生就靠過一次父親的關系。當時我考進了光華附中(現華師大一附中),成績不是最好,所以進不了優等生班,于是我母親出面與楊濱校長求情,條件是我必須好好學習。打這以后我不再游手好閑了,開始認真讀書,在班級里一直是名列前茅?!?/p>傅聰在離開祖國前,一家子都去火車站月臺送,傅敏是哭得最傷心的,“因為哥倆感情好得很,我少了一個玩伴,能不傷心嗎。”傅敏說,“傅聰比我大三歲,從小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就不同。他對傅聰花大部分精力,要他學這個學那個,而我呢,更多的是受學校的教育。在我中學畢業之后,父親對我說:‘你不可能和你哥哥一樣,你還是老老實實當一個教師吧。’我學小提琴老是不長進。”因為從小與傅聰一起長大,所以傅敏也沒有失寵的感覺,但直到今天傅敏仍想不通父親為何看人如此準確。傅敏考上了北京的大學,他和兄長一樣與父母離別?!八自捳f:父母在,不遠游。但是父親好像沒有這樣的觀念,他想讓自己的孩子經受住更多的鍛煉。他在那時期每次來信,都會教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并且鼓勵我克服當地的困難?!北M管每年寒暑假,傅敏都會回家一次,但畢竟不能像以前那樣與父母共享天倫之樂了。在1962年底,傅敏被分配進了一所中學教英語?!斑@所中學的條件很差,《傅雷家書》中父親在寫給傅聰的信里也有提到。為什么會分配進這所中學?一是因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當時沒有人敢要我;二是這所中學的校長是父親的老朋友,父親也沒有托他,他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的檔案從市里面調了進來,然后把四個俄語班全部改成英語班,教材我自己寫。當時我和父親的通信都在討論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這是父親和我討論最多的問題?!?/p>與父母見的最后一面是發生在1965年,傅敏回家探親。1966年,身為教師的傅敏隱約預感到自己的身份總會出事兒,有一天晚上,他含著淚默默地將與父親、哥哥的所有書信,扔進火爐燒了。“這就是為什么《傅雷家書》中只有我和父親的三封通信,這都是我冒著生命危險藏起來的。傅敏記得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封家信:有一次,剛剛上崗的傅敏在寫給父親的信中,加進一段自己翻譯的作品。沒想到他接到父親的來信扎扎實實的十一頁紙,其中不僅有對傅敏的鼓勵,還詳細地指出傅敏翻譯中的諸多錯誤,分為語法、詞匯和理解能力等幾部分,洋洋灑灑讓傅敏驚訝父親的博學和熱心?!八砬皩κ虏粚θ?,在以前三聯版的《傅雷家書》中,有許多XXX,這表示一些著名人士的名字。父親說話不長心眼,得罪了人也不知道。錢鐘書、老舍、矛盾都被他寫進過批評名單中?!备得粽f道,其實傅雷對知心朋友非常好。“他對人都很好,從不對朋友說假話,但是他有兩個好朋友最后告發他,而且是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地誣蔑,讓他非常痛心。昨晚上還在家里一起吃飯,第二天就去檢舉,實在是太要不得了?!备得粽f到這里,深惡痛絕?!啊母铩_始的第一天,紅衛兵就來我家查信,一封也查不出。”傅敏說,他是在9月4日接到舅舅的電報方得知父母的去世?!爱敃r腦子一片空白,心如刀割啊。但是我卻沒有辦法回去,我在北京正遭受著非人的待遇呢?!?/p>“文革”結束后,傅敏開始收集父母的家信,“這其中主要是傅聰從英國回來帶回來的。其實,就算我當時沒有把信燒掉,父親和傅聰的來信相對來說還是精彩一些。畢竟,他和傅聰有更多共同的語言,音樂是最主要的。當然,他對我們兩兄弟的生活、婚姻、財政等問題也是抓得很牢的。我奉勸所有的青年人,都去看一下父親在我戀愛時候寫給我的信——該如何把握感情問題?!?/p>傅敏老老實實地在一所中學里教課,退休前的職稱是“特級英語教師”。他時?;貞浿赣H身前的點點滴滴,找到機會就會與朋友們分享?!拔視r常在夢里回憶小時候與父母的快樂時光。每年到了‘九·三’左右,我都會獨自一人大哭一場,把積壓在心里的怨氣都發出來。這連我太太也不知道。他教誨我做人的基本原則,終身受用?!?/p>
沒關系in幻想#p#lozen 2022-06-06 12:36 傅雷(1908-1966),我國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于色彩變化。翻譯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羅曼·羅蘭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長篇巨著《約翰·克里斯朵夫》,傳記《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琪傳》《托爾斯泰傳》等等,傅雷先生為人坦蕩,稟性剛毅,“文革”之初即受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九月三日凌晨,與夫人朱梅馥雙雙憤而棄世,悲壯的走完了一生。 《傅雷家書》是一部很特殊的書。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說是傅雷畢生最重要的著作,因為《傅雷家書》是給他與兒子之間的書信,體現了作為爸爸的他對兒子苦心孤詣?!陡道准視钒俜种俚伢w現了傅雷的思想。是寫在紙上的都是些家常話。他無拘無束,心里怎么想的,筆下就怎么寫,用不著擔心“審查”,也用不著擔心“批判”。正因為這樣,《傅雷家書》如山間潺潺清溪,如碧空中舒卷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鷗,如無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結晶體。感情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摯樸。沒有半點虛偽,用不著半點裝腔做勢?!陡道准視返囊饬x,遠遠超過了傅雷家庭的范圍。書中無處不體現了濃濃的父愛了,或許每個父親對他的孩子都疼愛有加,但在疼愛的同時,不忘對其進行音樂、美術、哲學、歷史、文學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縱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國,能夠達到此種地步的,未知能有幾人,因為這確實需要充足的條件,父親要學貫中西,兒子也要知書達理,而父子之間更要在相互尊重和愛護的基礎上達成充分的默契。麻煩采納,謝謝!
M15****792 2022-06-06 12:36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的家信摘編。
該書是一本優秀的青年思想修養讀物,是素質教育的經典范本,是充滿著父愛的教子名篇。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教育他們先做人。
后成“家”,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因此傅雷夫婦也成為了中國的典范父母。傅雷(1908-1966),翻譯家,文藝評論家。一生譯著宏富,翻譯作品達34部。
三葉2333 2022-06-06 12:42 是中國著名翻譯家,作家,教育家,美術評論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的重要締造者之一——傅雷先生和其妻子朱梅馥共同為他們的兒子傅聰和兒媳弦拉的家書
lz的爸爸 2022-06-06 12:48 是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間寫給孩子傅聰、傅敏等的家信摘編而成的 但是《傅雷家書》里是傅雷對兒子傅聰的期望 應該是寫給傅聰的吧
u_103614344 2022-06-06 12:49 那樣的父親 那樣的母親 ——江蘇文藝出版社版《傅雷家書》序畢飛宇2008年的4月7號,是傅雷先生的百年誕,南京大學舉辦了“傅雷誕辰100周年紀念暨國際學術研討”,世界各地來了許多著名的翻譯家,許鈞教授關照我去會議上去說幾句話。這個我可不敢。我不會外語,是個局外人,哪里有資格在這樣的會議上人五人六。許鈞對我說,你還是說幾句吧,傅聰專門從倫敦趕來了。一聽說可以見到傅聰,我即刻就答應了。關于傅聰,我的腦子里是有形象的,在我還是一個中學生的時候,我的父親曾經送給我一本書,那就是著名的《傅雷家書》?!陡道准視樊斎皇羌視?,可是,在我的眼里,它首先是一本小說,主人公有一共四個,傅雷,朱梅馥,傅聰,傅敏。我為什么要說《傅雷家書》是一本小說呢?——從頭到尾,這本書到處都是鮮活的人物性格:苛刻的、風暴一般的父親,隱忍的、積雪一樣的母親,羸弱的、積雪下面幼芽一般的兩個孩子。樓適夷說:“讀家書,想傅雷”,然而,在我,重點卻是傅聰。我的父親出生于1934年,他告訴我,同樣出生于1934年的傅聰“這個人厲害”。我當然理解父親所說的“厲害”是什么意思,這個天才的鋼琴家在他學生時代就做過驚天動地的“大事”了。我對傅聰印象深刻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時候我正在閱讀傅譯本的《約翰·克里斯多夫》,《約翰·克里斯多夫》里頭有一個詩人,奧里維,他才華橫溢,敏感,瘦弱,卻可以沖冠一怒。我認準了傅聰就是奧里維,而奧里維就是傅聰。就在南京大學的會議室里頭,當許鈞教授把我介紹給傅聰的時候,我很激動。當然,正如一位通俗作家所說的一樣,畢飛宇這個人就是會裝。沒錯,我就是會裝。我控制住了自己,我很禮貌,我向我心儀已久的鋼琴大師表達了我應該表達的尊敬。當然了,遺憾也是有的,傅聰一點都不像奧里維,傅聰比我想象中的奧里維壯實多了。在那次會議上,我做了一個簡 短的發言,我想我的發言跑題了。我沒有談翻譯,卻說起了《傅雷家書》,我從《傅雷家書》里讀到了許多,但是,最感動我的,是愛情,是傅雷與朱馥梅不屈的愛?!兄x樓適夷先生,如果沒有樓適夷的序言,我不可能知道這個。朱梅馥是在政治高壓里頭“伴隨”著傅雷先生而去的,也就是中國傳說中的“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駭人的,他們的死凄涼、沉痛,同時也剛毅、悲壯。雖然我不想說,可我還是要說,他們的死固然駭人,但是,它更美,是傳奇。斯人已逝,日月同靜,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一句話我在發言的時候沒敢說,傅聰先生就在臺下,話在嘴邊我又咽下去了:同樣是右派的兒子,我卻很幸運——我的父親活下來了,是我的母親陪伴著我的父親一起活下來的。還有一點需要補充,就在當天晚上,就在傅聰的答謝音樂會上,傅聰發脾氣了,說暴怒都不為過。有人在音樂廳里大聲地說話,不停地說話,肆無忌憚。傅聰在演奏,卻側過了腦袋,他在怒視。最終,傅聰抬起了胳膊,他停止了演奏。他站了起來,他來到了臺前。他的臉漲得通紅。因為沒有麥克,他大聲喊道:——請尊重樂音!——你們再說話我就不彈了!是的,這是傅聰。那個滿臉漲得通紅的男人就是傅聰。他儒雅,通身洋溢著大師才有的親和。但是,傅聰也剛烈。這是傅家祖傳的剛烈。傅家的人容不得褻瀆。傅雷還活著,就在臺上,他站立在傅聰的骨架子里頭。在我十七歲的那一年,也許還不止一年,我被《約翰·克里斯多夫》纏住了,仿佛鬼打墻。嚴格地說,是被那種莊嚴而又浩蕩的語風繞住了?!敖暫剖?,自屋后上升”,上帝啊,對一個十七歲的少年來說,這太迷人了。迷人到了什么地步呢,迷人到了折磨我的地步。就在閱讀《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時候,我特地預備了一個小本子,遇上動人的章節我就要把它們抄寫下來。在我讀完《約翰·克里斯多夫》的時候,小本子已經寫滿了。我是多么地悵然。悵然若失。完了,沒了。挑燈看劍,四顧茫茫。有一年,青年批評家張莉女士來南京和我做對話,我對張莉說,《約翰·克里斯多夫》里頭的許多句子我能背。張莉不信,她讓我背給她聽。后來張莉打斷了我,她說,我信了。對不起,我不是炫耀我的記憶力。我要說的是這個——有一天,許鈞教授告訴我,羅曼·羅蘭的原文其實并不是中國讀者所讀到的那個風格,這風格是傅雷獨創的。許鈞的話嚇了我一跳。老實說,我一直以為翻譯家和作家的語調是同步的,原來不是。許鈞教授的話提升了我對翻譯的認識,翻譯不是翻譯,翻譯是寫作,翻譯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寫作,至少,對傅雷這樣的大譯家來說是這樣的。翻譯所需要的是創造性。許鈞教授的一句話我引用過多次了,今天我打算再引用一遍:“好的作家遇上好的翻譯家,那就是一場艷遇?!笔堑?,在談論羅曼·羅蘭和傅雷的時候,許鈞教授就是用了這個詞——“艷遇”。我相信,只有許鈞這樣的翻譯家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它精準,傳神,驚天動地,蕩氣回腸。文學是迷人的,你從任何一扇窗戶——即使是翻譯——里都能看見它無邊的風景,春來江水綠如藍。
岳倫 2022-06-06 12:50 傅雷家書是傅雷及其夫人寫給他們的兩個兒子的,但是是由他們的次子傅敏編輯成冊的,我們學的是傅雷家書兩則,這兩封家書, 分別寫于傅聰消沉苦悶和欣喜成功的時候,沒提及傅敏。下面的是偶抄來滴······· 許多人都知道著名翻譯家傅雷和他的長子、著名鋼琴家傅聰,對這個家族的另一個成員傅敏卻知之甚少。傅敏是一位普通的中學教師,他的坎坷人生和他在苦難中始終沒有泯滅的正直和善良感人至深。 生平經歷 他和父親大吵了一場傅敏初中畢業的時候,跟父親傅雷大吵了一場。原因很簡單:傅敏要求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而傅雷則堅決不同意。大概從小耳濡哥哥那黑白鍵彈奏出的音樂之聲,傅敏也酷愛音樂。當傅敏主動要求上音樂學院附中時,萬萬沒有料到,傅雷搖頭!傅敏實在想不通,他跟傅聰是親兄弟,父親為什么厚此薄彼?手掌是肉,手背也是肉哪!大哭,大吵,大鬧,無濟于事。傅雷對滿臉淚水的阿敏作了如下說明:“第一,家里只能供一個孩子學音樂,你也要學音樂,我沒有這能力;第二,你不是搞音樂的料子;第三,學音樂,要從小開始,你上初中才學琴,太晚了,學個‘半吊子’,何必呢?”最后,傅雷補充了一句:“你呀,是塊教書的料!”胳膊擰不過大腿。傅敏從華東師大一附中初中畢業之后,直升該校高中,打消了半途投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的念頭。 傅雷一家他真是教書的料 當他的音樂之夢破滅以后,他決定做一個像父親那樣的文學翻譯家。組織上格外看重他,要保送他到北京外交學院。在同學們羨慕的目光之中,傅敏步入北京外交學院大門。1958年4月30日,父親傅雷被錯劃為“右派”。1959年秋天,北京外交學院忽然把傅敏作為“代培生”,調入北京外國語學院,插入英語系三年級學習。外交家之夢,從此徹底破滅了。傅敏強忍著內心的隱痛,在冷漠的目光之中,終于在1962年暑假畢業。他,一個有著“可怕的”家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竟然沒有一個單位敢要他!北京女一中老校長挺身而出,說:“這么個高才生,你們不要,我要!”盡管父親曾說過他“是塊教書的料”,而他一直不以為然。萬萬沒有想到,竟給父親在十年前言中了!傅雷給他打氣,校長扶他上馬,學生是一團火。一接觸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學生,傅敏心中的冰塊立即融化了。傅敏勤勤懇懇做事,認認真真教書,有板有眼,從不馬虎。他曾受教于父,他向父親提問,父親從不正面答復,總是反過來向他提問,旁敲側擊,一直到他自己說出答案。如今,他把傅雷的那套教學方法搬了出來,他也著力于開動學生的腦筋,讓學生獨立思考,搞“啟發式”……沒多久,校長就讓傅敏開試驗班,上觀摩課,把他作為教學骨干使用。許多外校的老師都前來觀摩,稱贊這位上海小伙子有兩下子。漸漸的,傅敏在英語教學上小有名氣了。兩次自殺 1966年9月3日晚8點,“父母亡故”。一夜之間,失去雙親,傅敏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盡管當時他不知道父母雙亡的詳情,但是他百分之百地斷定:死于非命!不幸連著不幸。就在傅敏最為不幸的時刻,他失去了他的心上人……他們早在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時便開始相愛。傅敏分配到北京女一中,小蓉常常來看他。料想不到,1966年開始的“史無前例”的“革命”,成了對傅敏與小蓉之間愛情的“暴風驟雨的考驗”:9月3日,從上海傳來了傅雷夫婦憤然棄世的噩耗。北京外國語學院貼出大字報“批判”小蓉,醒目的標題便是“大右派傅雷的兒媳婦”!這年年底,小蓉參加“大串連”,回到了上海。翌年初,當小蓉重返北京,幾乎不來看望傅敏了。正在傅敏感到納悶之際,小蓉寫來一封信……傅敏頓時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幾乎不能自制。他深深地愛著小蓉。這深深的愛,使他的理智漸漸清醒。他明白,由于父母“畏罪自殺”,他已屬于“殺、關、管”的后代,已經打入“另冊”,他未來的命運已經注定是不幸的,何必使一個清白的姑娘受他牽連?他給小蓉寫了回信。信寄走了。從此以后,雖然兩人都在北京,傅敏再也沒有去找過小蓉,再也沒有給她寫過一封信。家破人亡,戀人分手。本來,他家書、情書頻頻,如今孑然一身,形影孤單,家書不再有,情書不再來。傅敏因在寫給一位插隊東北的學生的信中,講述了對“文革”的種種不滿,那封信落到了紅衛兵手中,便成了傅敏的“三反罪證”。他,成了囚徒,被關押在學校的“土班房”里。腥風血雨,籠罩著女一中。傅敏全身浮腫,臉都走樣了,每天連冷饅頭都吃不飽,餓得眼冒金星。有冤無處伸,有理無處講,拿人不當人,皮鞭棍子響。傅敏實在忍無可忍,終于決心走上絕路,跳河自盡……傅敏跳了下去,誰知水淺,沒有淹死。這時,他被紅衛兵發現了。他拼命地往墻上撞,頭上撞了個大窟窿,殷紅的鮮血頓時涌了出來……他,被人救起,急送北大醫院。由于他的身份是“現行反革命”,醫生在給他縫頭皮的時候,連麻醉針都不打。傅敏忍著劇痛,被縫了十幾針,一聲也沒吭!他左邊的頭皮,從此留下碗口大疤。傅敏被紅衛兵拖回學校。“妄圖以自殺對抗運動!”好家伙,又加了新罪名,又是一場接一場的批斗。傅敏痛不欲生,趁上廁所的時候,手摸電門,再度自殺。可是,他穿的是膠鞋,觸電未死。欲生不得,欲死不能。人生的咸、酸、苦、辣,傅敏算是嘗夠了。他仿佛成了一個麻木的人,不知道時間怎樣從身邊過。傅敏的要求1979年,傅敏去英國探望惟一的親人———兄長傅聰。同事們揮淚相送,都以為他不會回來了。然而,1980年8月,傅敏從英國途經香港、上海,乘火車回到北京。校長兼黨支部書記劉鳳梧親自到北京火車站迎接他。寒暄完畢,傅敏直接向劉校長提出兩點要求。第一,不當任何“長”(出國前他是該校外語教研組組長),以集中精力鉆研教學;第二,要辦離婚手續(1974年傅敏結婚,其妻后去美國,留居異鄉)。離婚了,沒房子,請求在學校里住宿。劉校長一口答應下來。從此,傅敏真的不當任何“長”,迄今他仍是一名普通的中學英語教師。我感到奇怪:1962年,當他分配到中學教書,曾經大哭一場。如今,他只要說一句話,他就能從中學里調走,他為什么深深扎根在中學里,與老師、同學情投意合,永遠不愿離開中學教學崗位?他笑了,答道:“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對中學教師工作平凡而偉大的意義毫無認識。當時,《世界文學》的主編陳冰夷找我爸爸,想把我調走,結果爸爸說:‘他現在工作得很好,也很安心,不要去干擾他,引起思想上的波動。’就這樣,我一直在中學教英語。”“如今,我是有20多年教齡的中學教師了。我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的職業。中學教師是很光榮的,是靈魂的工程師,是神圣的職業。在英國,他們的中學教師,都是大學畢業的,教材也編得好,可惜教師缺乏事業心,缺乏高尚的獻身精神。他們教書是為了賺錢,上課時學生聽不聽他不管,一看手表,到了時間,課沒講完也馬上下講臺回去。這一點與我們中國很不一樣。出去一年,我真感到我們中國的中學教師是最好的教師。我們中國有些中學教師為了培養學生,不計時間,不講報酬,工資雖然低,可是命都舍得豁出去……我為做一個中學教師而感到自豪。在外國人面前,我總是很響亮地說,我是中國的一個中學教師!”每年“九·三”我都會大哭一場相比傅聰的偶像光環,弟弟傅敏則顯得默默無聞。如果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編《傅雷家書》,他的名字幾乎不太會被大眾所提及。但是在小時候,傅敏也和傅聰一起學習、調皮、挨父親打、受母親疼……現在的傅敏已經從中學退休在家養老,年輕時,他繼承了傅雷一半的事業——做一名英語老師,一輩子為中學的英語教育播撒種子。雖然長期生活在北京,但是傅敏一踏上上海的土地,出口便是家鄉話,真可謂鄉音未改鬢毛衰。傅聰1948年起在昆明讀中學期間,傅敏隨父母回到上海,居住在江蘇路?!案赣H這一生從不求人,但他很愿意幫助別人。不過,對自己的子女,他就不這么慷慨了。我這一生就靠過一次父親的關系。當時我考進了光華附中(現華師大一附中),成績不是最好,所以進不了優等生班,于是我母親出面與楊濱校長求情,條件是我必須好好學習。打這以后我不再游手好閑了,開始認真讀書,在班級里一直是名列前茅?!?/p>傅聰在離開祖國前,一家子都去火車站月臺送,傅敏是哭得最傷心的,“因為哥倆感情好得很,我少了一個玩伴,能不傷心嗎。”傅敏說,“傅聰比我大三歲,從小父親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就不同。他對傅聰花大部分精力,要他學這個學那個,而我呢,更多的是受學校的教育。在我中學畢業之后,父親對我說:‘你不可能和你哥哥一樣,你還是老老實實當一個教師吧。’我學小提琴老是不長進。”因為從小與傅聰一起長大,所以傅敏也沒有失寵的感覺,但直到今天傅敏仍想不通父親為何看人如此準確。傅敏考上了北京的大學,他和兄長一樣與父母離別?!八自捳f:父母在,不遠游。但是父親好像沒有這樣的觀念,他想讓自己的孩子經受住更多的鍛煉。他在那時期每次來信,都會教我許多做人的道理,并且鼓勵我克服當地的困難?!北M管每年寒暑假,傅敏都會回家一次,但畢竟不能像以前那樣與父母共享天倫之樂了。在1962年底,傅敏被分配進了一所中學教英語?!斑@所中學的條件很差,《傅雷家書》中父親在寫給傅聰的信里也有提到。為什么會分配進這所中學?一是因為我的‘家庭出身不好’,當時沒有人敢要我;二是這所中學的校長是父親的老朋友,父親也沒有托他,他看到我的名字就把我的檔案從市里面調了進來,然后把四個俄語班全部改成英語班,教材我自己寫。當時我和父親的通信都在討論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這是父親和我討論最多的問題?!?/p>與父母見的最后一面是發生在1965年,傅敏回家探親。1966年,身為教師的傅敏隱約預感到自己的身份總會出事兒,有一天晚上,他含著淚默默地將與父親、哥哥的所有書信,扔進火爐燒了。“這就是為什么《傅雷家書》中只有我和父親的三封通信,這都是我冒著生命危險藏起來的。傅敏記得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封家信:有一次,剛剛上崗的傅敏在寫給父親的信中,加進一段自己翻譯的作品。沒想到他接到父親的來信扎扎實實的十一頁紙,其中不僅有對傅敏的鼓勵,還詳細地指出傅敏翻譯中的諸多錯誤,分為語法、詞匯和理解能力等幾部分,洋洋灑灑讓傅敏驚訝父親的博學和熱心?!八砬皩κ虏粚θ?,在以前三聯版的《傅雷家書》中,有許多XXX,這表示一些著名人士的名字。父親說話不長心眼,得罪了人也不知道。錢鐘書、老舍、矛盾都被他寫進過批評名單中?!备得粽f道,其實傅雷對知心朋友非常好。“他對人都很好,從不對朋友說假話,但是他有兩個好朋友最后告發他,而且是歪曲事實顛倒黑白地誣蔑,讓他非常痛心。昨晚上還在家里一起吃飯,第二天就去檢舉,實在是太要不得了?!备得粽f到這里,深惡痛絕?!啊母铩_始的第一天,紅衛兵就來我家查信,一封也查不出。”傅敏說,他是在9月4日接到舅舅的電報方得知父母的去世?!爱敃r腦子一片空白,心如刀割啊。但是我卻沒有辦法回去,我在北京正遭受著非人的待遇呢?!?/p>“文革”結束后,傅敏開始收集父母的家信,“這其中主要是傅聰從英國回來帶回來的。其實,就算我當時沒有把信燒掉,父親和傅聰的來信相對來說還是精彩一些。畢竟,他和傅聰有更多共同的語言,音樂是最主要的。當然,他對我們兩兄弟的生活、婚姻、財政等問題也是抓得很牢的。我奉勸所有的青年人,都去看一下父親在我戀愛時候寫給我的信——該如何把握感情問題?!?/p>傅敏老老實實地在一所中學里教課,退休前的職稱是“特級英語教師”。他時?;貞浿赣H身前的點點滴滴,找到機會就會與朋友們分享?!拔視r常在夢里回憶小時候與父母的快樂時光。每年到了‘九·三’左右,我都會獨自一人大哭一場,把積壓在心里的怨氣都發出來。這連我太太也不知道。他教誨我做人的基本原則,終身受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