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為何最敢生娃?是根深蒂固的觀念還是人口基數最大?
近日,關于“生小孩”的話題頻繁登上微博熱搜。4月14日,“廣東人為何最敢生娃”引起廣泛關注。
根據廣東省統計局數據統計發現,廣東省已連續40年出生人口超百萬。在2017年迎來了出生人口高峰151.63萬人,出生人口躍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山東。其后的2018年和2019年也分別達到143.98萬人和143.38萬人。
其中,從2018年開始,廣東成為第一生育大省后,已經連續5年出生人口全國第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與人力資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馮文猛對記者表示,廣東之所以能維持出生人數全國第一,受多方面因素影響。首先,廣東的人口基數最大。其次,廣東的人口結構相對年輕。第三,相比國內其他區域,廣東省內一些地區在傳統上有著更為濃郁的生育文化。
在這些地區,多子多福的觀念根深蒂固,人們的生育意愿普遍較高。雖然近些年這些地區的生育觀念也開始向少生轉變,但相對全國大部分地區來說,這些地方的生育率仍相對較高。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廣東一些地區,總和生育率仍然維持在大于2的高水平。
對此有網友表示,最近天天是這種話題,看來生育率的確暴跌得很厲害。
4月12日“專家稱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話題登上熱搜榜首,此番言論一出,便有網友質疑,生育源自父母對孩子的愛,如果把感情和經濟掛鉤,把親情進行量化,那么人類可能連普通動物都不如了。也有網友反問,現在年輕人工資低、壓力大,還要進行強制生育嗎?“也許不生小孩不是最經濟的選擇,但對于是否生小孩這個不同的價值選擇,本身沒有對錯之分,專家不能把自己的判斷標準強加在別人身上。”
大象新聞《專家指責年輕人不生小孩是不對的》一文表示,信息只放出了專家一小段觀點。網友也不應根據只言片語就全盤否定相關言論。但目前的現實是年輕人看到的無端指責,似乎遠多于設身處地的理解。
澎湃新聞發布評論指出,這種以經濟學視角解讀生孩子,即便在理論上能夠自圓其說,卻很難達到“催生<愛尬聊_生活百科>”的效果,招人反感也是可以想象的。就像有網友感慨的,這都不拿人當人看,人都變成“消費品”了,生再多有什么意義呢?而且這完全是父母視角,當孩子聽到自己成了“耐用消費品”,誰的心里會舒服呢?所以專家這番自以為高明的發言,真是誰聽誰別扭。
另據北京日報評論指出,雖然國家鼓勵生育,但沒有強制生育,更是通過各種政策調整解決生育的后顧之憂。相比之下,專家一句“年輕人不生小孩就不對”與政策不符,并且缺乏與年輕人的共情;“子女是長周期耐用消費品”的比喻,則是典型的引喻失義,是對生命延續和傳承的誤讀。
而紅星新聞評論則表示,粗暴的“勸生”,可能起不到勸的作用,反而把年輕人都嚇跑了。如果真要勸生,不妨先弄清楚年輕人為什么不生。“勸生”的言論應該站在人的角度,考慮人的想法,把人當成人。要潛移默化地從觀念上引導、培養年輕人的生育意愿,也要盡可能地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生育環境,讓他們能自主自愿地生,無所顧慮地生。
對此,你怎么看?
資料來源:佛山發布、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