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是誰寫的啊??
我想問下,隆中對是誰寫的啊,在線等<愛尬聊_尬聊生活>。
smilehd#p#ifant 2022-06-29 19:47 這是明代文人游俊題在“三顧堂”正門的對聯.近人游俊撰書.說的是諸葛亮 三顧指的是三顧茅廬 兩表是諸葛亮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 一對 是指 隆中對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后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17553 2022-06-29 19:49 1、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草廬對》,是清代學者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中的第一篇文章。在《草廬對》的后面,明確記載了《草廬對》是來源于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經查,在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沒有《草廬對》這個篇名。因此,《草廬對》這篇文章的題目,不是陳壽命名的,而是張澍自己添加的。2、張澍的《諸葛忠武侯文集》的文章作者標注是諸葛亮,而實際上《草廬對》不是諸葛亮撰寫的。《草廬對》是諸葛亮向劉備“諮臣以當世之事”的對答,是陳壽根據對答的內容整理出來的文章,作者是陳壽。初中九年級上冊第23課《隆中對》文章的作者就是陳壽。3、陳壽編選《諸葛亮集》已經在南宋時期散失。陜西寶雞教育學院副教授李伯勛在《陳壽編<諸葛亮集>二三考》中說:“最早行世的諸葛亮著作本子,是《三國志》作者西晉陳壽所編《諸葛氏集》24篇,但約在南宋初,這個本子就已殘缺不全,再后競至散佚。今天我們看到的諸葛亮著作的本子,則是明清兩代學者輯佚重編的,從它們中已看不出陳氏《亮集》的面貌了。”這就說明,張澍在編選《諸葛忠武侯文集》時,陳壽的《諸葛亮集》就已經不存在了,張澍也根本就沒有看到《諸葛亮集》。既然沒有看到《諸葛亮集》,就無法證明《諸葛亮集》里還有《草廬對》這篇文章。4、在張澍的《諸葛忠武侯文集》問世之前,《隆中對》這個篇名已經開始使用了。《大河網?躬耕南陽》西嶺千秋雪在《<草廬對>狀告<隆中對>,曝光安徽大學出版社“篡改門”事件》中說:“《隆中對》最早見于清代學者汪基的《古文喈風》。”經查,汪基是生活在康熙(1662—1723)年間,張澍生活在(1776—1847)年間,汪基生活的時間比張澍早100多年。又據晉宏忠《千古名將諸葛亮?<隆中對>的篇名由來已久》中記述:根據《四庫全書》記載,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隆中對》篇名的是清朝人進士、文淵閣學士李光弟(公元1642—1718年)。他在其所編的《榕樹雨露》文集中率先使用《隆中對》這一篇名。其后,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進士蔡世遠(1682—1733年)在《古文雅正》中;禮部侍郎、進士卞永譽在《書畫匯考》中;雍正年間進士雷鋐在(公元1697—1760年)在《讀書偶然》中都使用過《隆中對》這個篇名。使用《草廬對》篇名的只有張澍一人,而且使用的時間比《隆中對》晚。5、南陽宛縣說為什么要強調使用《草廬對》,反對使用《隆中對》?因為隆中是一個地名,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與南陽臥龍崗沒有任何聯系。使用《隆中對》的篇名就等于承認了諸葛亮居住躬耕于襄陽隆中,這對于南陽宛縣說絕對是不能接受的。《草廬對》篇名是一個中性詞,隆中有草廬,臥龍崗也有草廬,襄陽隆中說和南陽宛縣說都可以使用。如果南陽宛縣說使用《草廬對》,就可以不受襄陽隆中的約束。6、《草廬對》篇名是張澍命名的,但張澍是否認南陽宛縣說的。 張澍在《諸葛亮集·故事·遺跡篇》中引用了《南陽府志》的一段記載:“臥龍崗在南陽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內,前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青石為床,有汲綆渠百十道,數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武侯躬耕處。”張澍在引用之后反駁說:“隆中在襄陽西二十里,不在南陽郡也。此后人附會之說,又以臥龍崗在南陽府,亦失之。”張澍在命名《草廬對》的同時又否認南陽宛縣說,說明了張澍把《隆中對》改名為《草廬對》與支持南陽宛縣說無關。由此可見,《草廬對》不是《隆中對》的原名,《隆中對》也不是《草廬對》的原名,《草廬對》或者《隆中對》都是出自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都沒有原名。《隆中對》是清代學者李光弟或者汪基命名的,《草廬對》是清代學者張澍命名的,使用《隆中對》要比使用《草廬對》的時間早。南陽宛縣說一方面強調使用《草廬對》,另一方面又否認張澍支持襄陽隆中說的歷史事實,使自己的觀點處于自相矛盾之中。
巴蒂福勒趙合德 2022-06-29 19:51 陳壽~
ly1987526#p#lio 2022-06-29 20:03 作者:陳壽陳壽(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共六十五卷,記載三國時期(220—280)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原在蜀國做官,如今后著作郎。
ty_可心兒132 2022-06-29 20:05 隆中對 簡介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的提法并不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草廬對》。 陳壽(233年~297年),西晉安漢(現四川南充)人,史學家。二十五史中《三國志》的作者。 《隆中對》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27歲)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 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撰寫了《諸葛亮集》,這應該是太康十年(290年)陳壽完成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的主要內容,所以,陳壽肯定是聽別人轉述然后整理出來的《隆中對》,至于當時到底都有誰請提到并轉述下來,就不好說了。 歷史 官渡大戰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里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 版本 《隆中對》的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魯肅版隆中對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云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7xjjoy#p#djhui# 2022-06-29 20:09 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軍失敗后,地主階級加重剝削農民,政治異常黑暗,地方豪強的武裝各據一方,互相兼并,形成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在割據混戰的初期,曹操占據兗州、豫州(山東南部、河南),袁紹占據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劉表占據荊州(湖北、湖南省),孫策占據江東(長江下游),劉焉、劉璋父子占據益州(四川)。劉備因為實力不夠,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和劉表。 劉備自汝南被曹操打敗(公元201)后,即投奔荊州,依靠劉表,等待時機,企圖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復漢室”的名義,廣攬人才,稱雄天下。 公元207年,劉備在荊州已經六年。長期寄人籬下,沒有出頭的機會,非常需要有才能的人協助他。這時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親自訪問諸葛亮三次,最后才得相見。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
smilehd#p#ifant 2022-06-29 19:47 這是明代文人游俊題在“三顧堂”正門的對聯.近人游俊撰書.說的是諸葛亮 三顧指的是三顧茅廬 兩表是諸葛亮著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 一對 是指 隆中對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后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17553 2022-06-29 19:49 1、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草廬對》,是清代學者張澍《諸葛忠武侯文集》中的第一篇文章。在《草廬對》的后面,明確記載了《草廬對》是來源于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經查,在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沒有《草廬對》這個篇名。因此,《草廬對》這篇文章的題目,不是陳壽命名的,而是張澍自己添加的。2、張澍的《諸葛忠武侯文集》的文章作者標注是諸葛亮,而實際上《草廬對》不是諸葛亮撰寫的。《草廬對》是諸葛亮向劉備“諮臣以當世之事”的對答,是陳壽根據對答的內容整理出來的文章,作者是陳壽。初中九年級上冊第23課《隆中對》文章的作者就是陳壽。3、陳壽編選《諸葛亮集》已經在南宋時期散失。陜西寶雞教育學院副教授李伯勛在《陳壽編<諸葛亮集>二三考》中說:“最早行世的諸葛亮著作本子,是《三國志》作者西晉陳壽所編《諸葛氏集》24篇,但約在南宋初,這個本子就已殘缺不全,再后競至散佚。今天我們看到的諸葛亮著作的本子,則是明清兩代學者輯佚重編的,從它們中已看不出陳氏《亮集》的面貌了。”這就說明,張澍在編選《諸葛忠武侯文集》時,陳壽的《諸葛亮集》就已經不存在了,張澍也根本就沒有看到《諸葛亮集》。既然沒有看到《諸葛亮集》,就無法證明《諸葛亮集》里還有《草廬對》這篇文章。4、在張澍的《諸葛忠武侯文集》問世之前,《隆中對》這個篇名已經開始使用了。《大河網?躬耕南陽》西嶺千秋雪在《<草廬對>狀告<隆中對>,曝光安徽大學出版社“篡改門”事件》中說:“《隆中對》最早見于清代學者汪基的《古文喈風》。”經查,汪基是生活在康熙(1662—1723)年間,張澍生活在(1776—1847)年間,汪基生活的時間比張澍早100多年。又據晉宏忠《千古名將諸葛亮?<隆中對>的篇名由來已久》中記述:根據《四庫全書》記載,歷史上第一個使用《隆中對》篇名的是清朝人進士、文淵閣學士李光弟(公元1642—1718年)。他在其所編的《榕樹雨露》文集中率先使用《隆中對》這一篇名。其后,內閣學士、禮部侍郎、進士蔡世遠(1682—1733年)在《古文雅正》中;禮部侍郎、進士卞永譽在《書畫匯考》中;雍正年間進士雷鋐在(公元1697—1760年)在《讀書偶然》中都使用過《隆中對》這個篇名。使用《草廬對》篇名的只有張澍一人,而且使用的時間比《隆中對》晚。5、南陽宛縣說為什么要強調使用《草廬對》,反對使用《隆中對》?因為隆中是一個地名,在襄陽城西二十多里,與南陽臥龍崗沒有任何聯系。使用《隆中對》的篇名就等于承認了諸葛亮居住躬耕于襄陽隆中,這對于南陽宛縣說絕對是不能接受的。《草廬對》篇名是一個中性詞,隆中有草廬,臥龍崗也有草廬,襄陽隆中說和南陽宛縣說都可以使用。如果南陽宛縣說使用《草廬對》,就可以不受襄陽隆中的約束。6、《草廬對》篇名是張澍命名的,但張澍是否認南陽宛縣說的。 張澍在《諸葛亮集·故事·遺跡篇》中引用了《南陽府志》的一段記載:“臥龍崗在南陽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亙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內,前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青石為床,有汲綆渠百十道,數不能竭。其下平如掌,即武侯躬耕處。”張澍在引用之后反駁說:“隆中在襄陽西二十里,不在南陽郡也。此后人附會之說,又以臥龍崗在南陽府,亦失之。”張澍在命名《草廬對》的同時又否認南陽宛縣說,說明了張澍把《隆中對》改名為《草廬對》與支持南陽宛縣說無關。由此可見,《草廬對》不是《隆中對》的原名,《隆中對》也不是《草廬對》的原名,《草廬對》或者《隆中對》都是出自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都沒有原名。《隆中對》是清代學者李光弟或者汪基命名的,《草廬對》是清代學者張澍命名的,使用《隆中對》要比使用《草廬對》的時間早。南陽宛縣說一方面強調使用《草廬對》,另一方面又否認張澍支持襄陽隆中說的歷史事實,使自己的觀點處于自相矛盾之中。
巴蒂福勒趙合德 2022-06-29 19:51 陳壽~
ly1987526#p#lio 2022-06-29 20:03 作者:陳壽陳壽(233—297年),字承祚(zuò),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后,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共六十五卷,記載三國時期(220—280)魏、蜀、吳三國的歷史。原在蜀國做官,如今后著作郎。
ty_可心兒132 2022-06-29 20:05 隆中對 簡介 《隆中對》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的提法并不是陳壽在《三國志》中提出的,而是后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草廬對》。 陳壽(233年~297年),西晉安漢(現四川南充)人,史學家。二十五史中《三國志》的作者。 《隆中對》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27歲)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 陳壽在268年至273年間撰寫了《諸葛亮集》,這應該是太康十年(290年)陳壽完成的《三國志》中的諸葛亮傳的主要內容,所以,陳壽肯定是聽別人轉述然后整理出來的《隆中對》,至于當時到底都有誰請提到并轉述下來,就不好說了。 歷史 官渡大戰以后,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里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chú),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愿意見見他呢?” 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 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后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后,諸葛亮終于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一百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只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陜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里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最后,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后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復了。”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于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后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 版本 《隆中對》的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先主曰:“善!”于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魯肅版隆中對 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云擾,孤承父兄余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7xjjoy#p#djhui# 2022-06-29 20:09 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軍失敗后,地主階級加重剝削農民,政治異常黑暗,地方豪強的武裝各據一方,互相兼并,形成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在割據混戰的初期,曹操占據兗州、豫州(山東南部、河南),袁紹占據冀、青、并、幽四州(河北省、遼寧省、山東省、山西省及河南省北部),劉表占據荊州(湖北、湖南省),孫策占據江東(長江下游),劉焉、劉璋父子占據益州(四川)。劉備因為實力不夠,沒有地盤,先后依附曹操、袁紹和劉表。 劉備自汝南被曹操打敗(公元201)后,即投奔荊州,依靠劉表,等待時機,企圖以“帝室之胄”的身份,用“恢復漢室”的名義,廣攬人才,稱雄天下。 公元207年,劉備在荊州已經六年。長期寄人籬下,沒有出頭的機會,非常需要有才能的人協助他。這時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親自訪問諸葛亮三次,最后才得相見。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天下大事的一段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