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曲作者是誰啊??
請問梁祝曲作者是誰啊?在<愛尬聊_頭條百科>線等。。
mn3283 2022-06-29 20:27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問世40多年來,何占豪與陳鋼兩位創作者的“梁祝”之爭一直沒有斷過。最近,因某報刊登的“陳鋼因‘梁祝’而獲獎”的消息,再次點燃了二人漸已平息的戰火。“吃虧”的一方何占豪在網上發表文章,稱陳鋼這些年來有意歪曲事實,誤導觀眾。雙方口水仗再次開打。 近日,筆者幾經周折終于采訪到身在上海的何占豪,電話那頭的他,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始終充滿了不滿。據他介紹,2002年11月15日,北京的一家媒體在頭版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作曲家陳鋼創作了“梁祝”蜚聲中外而首次入選(美國斯卡莫獎)》的消息,點燃了他埋藏在心底的多年怨氣。何占豪稱,這些年來,陳鋼總是借“梁祝”來自我炒作,把“梁祝”的愛情與他個人的戀愛混為一談,讓大家誤認為“梁祝”的旋律是他一人所作。 何占豪稱,當初樂曲的構思是兩人共同完成,但旋律卻是由他一人主寫,只有樂隊的配器才是陳鋼執筆。而現在陳卻在各種場合誤導聽眾,讓聽眾以為“梁祝”是他一人所為。而陳鋼在接受采訪時,卻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紛爭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梁祝”好比父母所生的孩子,不可能把孩子身體的某個部分拆開來多帶帶討論,哪個是父親的,哪個是母親的。而他最近得的這個獎不是因為“梁祝”,而是領域獎,是自己在音樂領域獲得的獎項。“1個月前,我在接到獲獎通知后,何占豪就給我打過電話,隨后他的女兒又打電話來指責說,我又一個人獨享榮譽。十多年前,我在美國紐約演出時,節目單上把何占豪的名字漏掉了,但那次不是我的錯。何況何占豪也有漏掉我名字的時候呀。”(羅曲)
abcd17772227 2022-06-29 20:31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兩位作曲者陳鋼及何占豪當時仍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問世40多年來,何占豪與陳鋼兩位創作者的“梁祝”之爭一直沒有斷過。最近,因某報刊登的“陳鋼因‘梁祝’而獲獎”的消息,再次點燃了二人漸已平息的戰火。“吃虧”的一方何占豪在網上發表文章,稱陳鋼這些年來有意歪曲事實,誤導觀眾。雙方口水仗再次開打。 近日,筆者幾經周折終于采訪到身在上海的何占豪,電話那頭的他,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始終充滿了不滿。據他介紹,2002年11月15日,北京的一家媒體在頭版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作曲家陳鋼創作了“梁祝”蜚聲中外而首次入選(美國斯卡莫獎)》的消息,點燃了他埋藏在心底的多年怨氣。何占豪稱,這些年來,陳鋼總是借“梁祝”來自我炒作,把“梁祝”的愛情與他個人的戀愛混為一談,讓大家誤認為“梁祝”的旋律是他一人所作。 何占豪稱,當初樂曲的構思是兩人共同完成,但旋律卻是由他一人主寫,只有樂隊的配器才是陳鋼執筆。而現在陳卻在各種場合誤導聽眾,讓聽眾以為“梁祝”是他一人所為。而陳鋼在接受采訪時,卻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紛爭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梁祝”好比父母所生的孩子,不可能把孩子身體的某個部分拆開來多帶帶討論,哪個是父親的,哪個是母親的。而他最近得的這個獎不是因為“梁祝”,而是領域獎,是自己在音樂領域獲得的獎項。“1個月前,我在接到獲獎通知后,何占豪就給我打過電話,隨后他的女兒又打電話來指責說,我又一個人獨享榮譽。十多年前,我在美國紐約演出時,節目單上把何占豪的名字漏掉了,但那次不是我的錯。何況何占豪也有漏掉我名字的時候呀。”(羅曲)
婉若罹馨 2022-06-29 20:32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兩位作者是何占豪與陳鋼。 何占豪老師1950年初考入浙江省文工團,1952年轉入浙江越劇團,任揚琴、月琴、小提琴演奏員。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后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此外何占豪老師還創作了大量民樂作品。 陳鋼老師在上海音樂學院主修作曲,沒有民族音樂方面的背景。 陳傳譜老師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作曲兼指揮,廣東省歌舞劇院客席二胡演奏,1979年至1981年進修于上海音樂學院,隨何占豪先生學習作曲。 你說的陳傳譜應該是何占豪老師的學生。
塞江南#p#lovelulu1 2022-06-29 20:32 陳剛與何占豪(主要還是何占豪) 何占豪 (1933-) 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后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并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后,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后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于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后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后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臺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1959年寫成并初演。當時,何占豪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為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以表現這對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和反抗。最后化蝶的描寫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與理想。作品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用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 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國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聽來別有風味。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很強,在國內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國外音樂評論家則稱它是“《蝴蝶的愛情》協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yth1232015 2022-06-29 20:35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1959年寫成并初演。當時,何占豪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為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以表現這對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和反抗。最后化蝶的描寫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與理想。作品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用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 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國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聽來別有風味。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很強,在國內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國外音樂評論家則稱它是“《蝴蝶的愛情》協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片段 1):結拜 (片段 2):共讀 (片段 3):相戀 (片段 4):送別 (片段 5):抗婚 (片段 6):樓臺 (片段 7):哭墳 (片段 8):化蝶 何占豪 (1933-) 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后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并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后,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后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于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后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后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臺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波板妹 2022-06-29 20:35 陳鋼與何占豪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后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臺回家抗婚不成,樓臺會,最后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鐘。最后一段則是化蝶,可說是整曲再現。
mn3283 2022-06-29 20:27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問世40多年來,何占豪與陳鋼兩位創作者的“梁祝”之爭一直沒有斷過。最近,因某報刊登的“陳鋼因‘梁祝’而獲獎”的消息,再次點燃了二人漸已平息的戰火。“吃虧”的一方何占豪在網上發表文章,稱陳鋼這些年來有意歪曲事實,誤導觀眾。雙方口水仗再次開打。 近日,筆者幾經周折終于采訪到身在上海的何占豪,電話那頭的他,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始終充滿了不滿。據他介紹,2002年11月15日,北京的一家媒體在頭版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作曲家陳鋼創作了“梁祝”蜚聲中外而首次入選(美國斯卡莫獎)》的消息,點燃了他埋藏在心底的多年怨氣。何占豪稱,這些年來,陳鋼總是借“梁祝”來自我炒作,把“梁祝”的愛情與他個人的戀愛混為一談,讓大家誤認為“梁祝”的旋律是他一人所作。 何占豪稱,當初樂曲的構思是兩人共同完成,但旋律卻是由他一人主寫,只有樂隊的配器才是陳鋼執筆。而現在陳卻在各種場合誤導聽眾,讓聽眾以為“梁祝”是他一人所為。而陳鋼在接受采訪時,卻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紛爭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梁祝”好比父母所生的孩子,不可能把孩子身體的某個部分拆開來多帶帶討論,哪個是父親的,哪個是母親的。而他最近得的這個獎不是因為“梁祝”,而是領域獎,是自己在音樂領域獲得的獎項。“1個月前,我在接到獲獎通知后,何占豪就給我打過電話,隨后他的女兒又打電話來指責說,我又一個人獨享榮譽。十多年前,我在美國紐約演出時,節目單上把何占豪的名字漏掉了,但那次不是我的錯。何況何占豪也有漏掉我名字的時候呀。”(羅曲)
abcd17772227 2022-06-29 20:31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兩位作曲者陳鋼及何占豪當時仍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問世40多年來,何占豪與陳鋼兩位創作者的“梁祝”之爭一直沒有斷過。最近,因某報刊登的“陳鋼因‘梁祝’而獲獎”的消息,再次點燃了二人漸已平息的戰火。“吃虧”的一方何占豪在網上發表文章,稱陳鋼這些年來有意歪曲事實,誤導觀眾。雙方口水仗再次開打。 近日,筆者幾經周折終于采訪到身在上海的何占豪,電話那頭的他,在表達自己的看法時始終充滿了不滿。據他介紹,2002年11月15日,北京的一家媒體在頭版刊登了一篇題為《中國作曲家陳鋼創作了“梁祝”蜚聲中外而首次入選(美國斯卡莫獎)》的消息,點燃了他埋藏在心底的多年怨氣。何占豪稱,這些年來,陳鋼總是借“梁祝”來自我炒作,把“梁祝”的愛情與他個人的戀愛混為一談,讓大家誤認為“梁祝”的旋律是他一人所作。 何占豪稱,當初樂曲的構思是兩人共同完成,但旋律卻是由他一人主寫,只有樂隊的配器才是陳鋼執筆。而現在陳卻在各種場合誤導聽眾,讓聽眾以為“梁祝”是他一人所為。而陳鋼在接受采訪時,卻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紛爭打了個形象的比喻:“梁祝”好比父母所生的孩子,不可能把孩子身體的某個部分拆開來多帶帶討論,哪個是父親的,哪個是母親的。而他最近得的這個獎不是因為“梁祝”,而是領域獎,是自己在音樂領域獲得的獎項。“1個月前,我在接到獲獎通知后,何占豪就給我打過電話,隨后他的女兒又打電話來指責說,我又一個人獨享榮譽。十多年前,我在美國紐約演出時,節目單上把何占豪的名字漏掉了,但那次不是我的錯。何況何占豪也有漏掉我名字的時候呀。”(羅曲)
婉若罹馨 2022-06-29 20:32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兩位作者是何占豪與陳鋼。 何占豪老師1950年初考入浙江省文工團,1952年轉入浙江越劇團,任揚琴、月琴、小提琴演奏員。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后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此外何占豪老師還創作了大量民樂作品。 陳鋼老師在上海音樂學院主修作曲,沒有民族音樂方面的背景。 陳傳譜老師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國家二級作曲兼指揮,廣東省歌舞劇院客席二胡演奏,1979年至1981年進修于上海音樂學院,隨何占豪先生學習作曲。 你說的陳傳譜應該是何占豪老師的學生。
塞江南#p#lovelulu1 2022-06-29 20:32 陳剛與何占豪(主要還是何占豪) 何占豪 (1933-) 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后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并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后,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后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于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后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后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臺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1959年寫成并初演。當時,何占豪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為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以表現這對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和反抗。最后化蝶的描寫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與理想。作品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用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 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國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聽來別有風味。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很強,在國內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國外音樂評論家則稱它是“《蝴蝶的愛情》協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yth1232015 2022-06-29 20:35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1959年寫成并初演。當時,何占豪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為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以表現這對青年男女的忠貞愛情,和對封建宗法禮教的控訴和反抗。最后化蝶的描寫富于浪漫主義色彩,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與理想。作品在音樂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劇“卡戲”式的模仿,而是根據協奏曲的形式特點,對原劇內容和曲調進行綜合提煉,加以發展和創造。結構上根據標題內容的需要,運用了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在藝術處理上,為了充分發揮交響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如在呈示部尾吸取了戲曲中歌唱性的“對話”形式,用來表現“梁祝相愛”的主題;展開部中的“哭靈投墳”則用了京劇中的倒板和越劇中的囂板。 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國民族樂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聽來別有風味。這部協奏曲旋律優美,色彩絢麗,通俗易懂,藝術性很強,在國內被譽為“民族的交響音樂”,國外音樂評論家則稱它是“《蝴蝶的愛情》協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獨創性的作品。” (片段 1):結拜 (片段 2):共讀 (片段 3):相戀 (片段 4):送別 (片段 5):抗婚 (片段 6):樓臺 (片段 7):哭墳 (片段 8):化蝶 何占豪 (1933-) 浙江諸暨人。曾在浙江省越劇團樂隊工作,后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班學習小提琴,并和幾位同學組成“小提琴民族學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民族風格問題。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畢業后,轉入作曲系,隨丁善德學作曲。除《梁祝》外,主要作品還有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交響詩《龍華塔》、越劇《孔雀東南飛》的音樂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陳鋼 (1935-) 上海市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音樂,十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鋼琴。建國后入部隊文工團,十五歲開始音樂創作,曾經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間奏曲等作品。1955年進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從師于丁善德、桑桐和蘇聯專家,畢業后留校任教。大學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蜚聲國內外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以后又編寫了《苗嶺的早晨》、《我愛祖國的臺灣》、《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清水江戀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樂作品。
波板妹 2022-06-29 20:35 陳鋼與何占豪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于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鐘,首先五分鐘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后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一分鐘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臺回家抗婚不成,樓臺會,最后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鐘。最后一段則是化蝶,可說是整曲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