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到底有什么用??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都是社會心理學家。我們都生活在社會環境里,而且對于我們如何受影響、如何影響別人、為何與某個人墜入愛河、為何討厭一些人,以及為何對別人漠不關心等問題都非常好奇?!边@是阿倫森寫在《社會心理學》(第10版)書中的一句話。
4月9日下午,“擁抱心理學,讓人生更出彩”暨阿倫森《社會心理學》(第10版)新書發布會在北京郵電出版大廈舉行。在活動現場的圓桌對話環節,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侯玉波,作家、青創品牌創始人張萌等圍繞“社會心理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這一話題展開了對談。
“擁抱心理學,讓人生更出彩”暨阿倫森《社會心理學》(第10版)新書發布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作為當代社會心理學領軍人物、“20世紀100位最著名的心理學家”埃略特·阿倫森(Elliot Aronson)是美國心理學會130余年歷史上唯一一位包攬三大獎項的杰出人物,此<愛尬聊_百科知識>次全新推出的《社會心理學》,便是他以近90歲高齡對該書進行的第10次修訂。該書全面、系統地分析了諸如社會認知、社會知覺、社會影響、自尊、人際吸引、親密關系、 侵犯性、偏見等話題,同時強調了結合生活實踐學習社會心理學知識的重要性。
《社會心理學》(第10版),[美]埃略特·阿倫森 [美]蒂莫西·D.威爾遜 [美]塞繆爾·R.薩默斯 著,侯玉波 曹毅 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 2023年3月版。
社會心理學有一個用途是讓人幸福
社會心理學到底有什么用?面對這一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彭凱平表示,有一個用途就是讓人幸福。這是因為人最為重要的競爭優勢就是我們的社會能力,這個能力體現在方方面面。彭凱平說,社會天性不是勾心斗角的小技巧,而是人類的大智慧。而如何為社會帶來價值,是社會心理學的至高境界。
那么,社會心理學如何為我們帶來幸福呢?彭凱平以數學家巴特(Bhargav Bhatt)的故事為例,他曾經通過數學來計算自己找到女朋友的概率,得出一個觀點——他在自己大學所在城市找到女朋友的概率比找到外星人的概率還要低。按照統計學的計算,在倫敦400萬人口中,巴特算出只有26個人有可能成為他的理想配偶,這個概率顯然非常低。但巴特錯在哪里了呢?彭凱平說,在這個計算過程中,巴特忽視了社會心理學的三個重要公式。
電影《當幸福來敲門》(2006)劇照。
第一,社會性其實是人的天性,我們離不開他人,人有一種非凡的能力,能夠和社會上的任何人建立起聯系——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論。社會天性會讓我們主動尋找有情、有意的愛情關系。
第二,我們生活在社會關系之中,這個社會關系叫作社會網絡,著名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發現人的財富、創意、各種新的知識的積累,其實不來自強聯系,而來自弱聯系,比如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第三,社會影響。社會影響是無時無刻的、是隨時隨地都存在的,包括文化的影響。比如中國文化鼓勵社會關系、社會支持、社會影響、社會行動等。
彭凱平認為,中國文化是鼓勵社會關系、社會支持、社會影響、社會行動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應該天生熱愛社會心理學,學習社會心理學。
人的自由意志在于選擇去做某件事
作為普通人,社會心理學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哪些影響?社會心理學中是否有某種原則,可以擴大我們的影響力呢?我們又應該如何看待網絡暴力呢?面對這些提問,作為領銜翻譯《社會心理學》(第10版)的譯者,侯玉波表示,生活在社交媒體時代,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我們通過網絡看到別人比自己強的時候,就會產生很多負性情緒。在這里,侯玉波指出,這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可能是保持低調和敬畏,這可以讓我們遠離這個時代的網絡暴力。
電影《社交網絡》(2010)劇照。
有著自媒體經驗的張萌結合自身遭受過的“網暴”經歷,提到作為自媒體人,需要有一種“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的心態。在張萌看來,社會心理學教會我們的是我們應該擁有什么樣的心態去看待問題。
作為個人而言,一個人在社會之中,究竟有多大的自由度呢?彭凱平表示,社會心理學有一個重要的發現——人是情境的動物,人生活在社會情境之中。但與此同時,彭凱平指出,不要因情境的局限性而受到影響,因為人的自由意志在于選擇去做某件事,這本身就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我們是情感的動物,為了家庭,為了幸福,為了國家,為了社會,即使只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也得去努力。”
侯玉波提出,社會心理學本身分成兩派,一派叫作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另一派是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派主要強調宏觀社會環境如何影響人,但是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派強調個人,強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侯玉波表示,“我一直覺得個人能否堅守一些東西是最重要的,不能把什么事情都歸結到社會環境當中。為什么有的人做得好,我想主要還是個人能堅守,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在這里,彭凱平認為,中國有一個非常偉大的概念叫做“境由心造”,在某種意義上講,我們對外界的認識受到外界的影響,但是人可以主動去改造環境,創造環境。對此,社會心理學提到了六種方法,包括選擇、退出、改造、呼應等很多改變外在環境的方法,“……環境和個人之間的沖突如何去解決,如何去超越,如何去戰勝,其實都有很多的方法。
美感、創新和同理心是機器不能夠取代的
在人工智能的時代,ChatGPT可以提供很多的知識、信息和操作步驟,也讓很多人因此產生擔憂。但在幾位嘉賓看來,一個人的關鍵性思維是無法被機器取代的,包括質疑、包容和求真的精神。我們應該持續培養自身的創造力,擁有關鍵性思維,當遇到新的情境的時候,才能夠有更好的應對方法。
彭凱平說,人工智能革命一定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巨大沖擊和影響,但這并不是代替誰——至少目前還不用擔心。彭凱平指出,自己曾經提出了一個ACE理論,也就是機器不能夠取代人類的三個特別重要的技能,分別是美感、創新和同理心。
電影《人工智能》(2001)劇照。
彭凱平提到,自己在和阿倫森進行溝通時,阿倫森非常擔心ChatGPT可能會取代教師的工作,隨之而來的也就是說,那些需要通過長期學習、大量知識積累的“高級”工作,反而是更容易被取代的,比如程序設計員、編輯、市場分析師、會計、金融師等。相反,護士、面包師、調酒師等需要動手的行業是取代不了的。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孩子將來可以做什么工作?從這個角度來說,彭凱平認為,培養孩子的創造精神、審美精神、奮斗精神,可能是我們未來需要的一種教育。
記者/何安安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