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輯 | 彈幕大佬,作詩狂魔,審美界的泥石流......這樣的 ...?
說到乾隆皇帝,大家并不陌生。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歷史書上把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政治家,或者是電視機劇里后宮佳麗三千的風流皇帝。?
乾隆簡直就是“工作生活兩不耽誤”的典型代表。
但其實呢,乾隆還有很憨憨的一面,作為“超長待機時間清朝CEO”、“藝術界的泥石流”、“彈幕鼻祖”等貼著多重標簽的斜杠青年,要是清朝有B站,他絕對是最紅的UP主。
不信?今天紙條君就給你八一八乾隆不為人知的二三事。
1 | 奇奇怪怪的農家樂審美
大家都知道,乾隆的老爸是雍正爺。
雖說是親父子,但兩個人的審美差異那簡直是一臺天上,一臺地下。如果說雍正爺是走高端大氣上大氣的路線,那乾隆就是放飛自我的地主家傻兒子。
雍正爺,放在目前那就是“極簡風”的領軍人物,最喜歡線條簡潔、顏色淡雅的瓷器,比如這個“胭脂水釉小碗”。
身為親兒子的乾隆,完全沒有繼承到老爸的審美,偏偏就要做最不一樣的boy,走起了東北土炕大花襖風格。
于是,奇怪的審美增加了。
比如這件粉彩百花圖葫蘆瓶,像不像村口姥姥家喜慶的碎花床單......
再來這個攪玻璃撇口瓶,不就是十多年前你爸媽還年輕時,最常去的發廊門口的燈嘛?
▲多么熟悉的鄉土氣息啊,發廊燈商家應該給乾隆打版權費
乾隆委屈,乾隆不服!
為了給自個正名,乾隆搬出了最自豪的各色釉大瓶,簡直達到了他藝術生涯農家樂審美的巔峰!
▲史學家沒法命名的各色釉大瓶
雖然丑歸丑,但這個只有86.4厘米高的瓷瓶,居然用了17種不同的施釉方法。
因為各種釉彩在燒制過程中熔點不同,制造這個瓶子,最起碼得要燒20多次,每一次入窯的溫度都比上一次要低,才能完成<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
腦補一下乾隆看到這件各色釉大瓶時的驕傲臉和內心ost:呵呵你們這群俗人懂什么?說我的大瓶子丑?!我這瓷器全世界僅此一件,寶貝得很呢!
嘖嘖嘖,估計雍正要是有機會看到這個大瓶,一口老血都會吐出來。
雖說乾隆的審美咱們正常人欣賞不來,但正因為乾隆大膽放飛自個的想象力,他在位期間產出的瓷器都有著極高的工藝水準。
這大概就是“雖然長得不好看,但質量杠杠”的典型代表了。
2 | 放到現代,乾隆絕對是彈幕鼻祖
說道“愛發彈幕”,乾隆絕對是中國第一彈幕鼻祖。
有多愛?
他收藏的任何東西,都逃脫不了被刻字、題字的魔爪,書法繪畫這都是小case,玉器、瓷器、古琴一臺都不放過......
這個男人憑一己之力,成功將無數書畫變得辣眼!
乾隆為了能夠隨時隨地快速發彈幕,準備了整整一千八百多方印章,其中常用的就有五百多方!
▲這只是乾隆印章的小零頭,跪了......
也正是憑借這些印章,乾隆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彈幕體系”:
比如八枚最喜歡的印章齊扣,這就是高級彈幕;
如果用上珍藏的巨型印章——“乾隆御覽之寶”,就這么一摁,直接彈幕霸屏。
乾隆內心不屑一笑:這算什么,我還有專屬定制彈幕!快點筆墨伺候!
▲面目全非的《富春山居圖 · 子明卷》,放大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全部都是乾隆的彈幕!!!!直接霸屏!!!
比如這幅《富春山居圖 · 子明卷》,乾隆就興(lang)致(xing)大發,留下了五十五出題詩,鋪滿了整個畫卷的空白處,甚至連沒有著墨的山體,都沒能逃出他的毒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幅《富春山居圖 · 子明卷》并非黃公望的真跡,而是明末一位不知名畫家的臨摹版。
乾隆的走眼讓黃公望的真跡逃過一劫,黃公望倒也不用悲憤交加了。
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可就沒這么幸運了,盡管它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但乾隆寫了比正文還多N倍的批注......
▲上面那張圖全是乾隆的彈幕......王羲之的28個字就卑微地蜷縮在角落了,你放大努力找找能找到嗎,哈哈哈哈
你瞅瞅那四個大字“神乎技矣”,都可以想象到乾隆爺被王羲之的書深深折服后,開啟的“彩虹屁”彈幕。
要是王羲之在世,那估計得指著乾隆的鼻子罵:“你把我字帖糟蹋成啥樣了!你蓋章就算了,還要題字!”
乾隆估計也只會懟回去:“還不是你的字太高深了,我不寫點注釋,后人如何會看得懂!”
害,人生在世總得有點愛好嘛,就好比蘇東坡好吃,李清照好賭,乾隆也不過是喜歡發發彈幕。
他對蓋章如此熱愛,其實就像現代人為愛豆應援,寫彩虹屁,刷彈幕、點贊,大概乾隆爺最能懂追星的快樂了。
3 | 一生作詩上萬首,課本卻一首沒收錄
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比整個唐朝寫出的詩歌還要多。
他曾說,自個如果三天不作詩,就會感到惶惶不安、若有所失。從10歲開始就寫詩,一直到89歲去世,他幾乎平均每天兩首,真是高產似那啥。
那為啥從來沒有在課本上見過乾隆的詩?是都沒流傳下來嗎?
非也非也。
之所以我們沒如何讀過乾隆的詩,那是因為他寫的太爛了。
下次有人問你“如何形容一臺人的詩寫得爛?”
回一句“乾隆寫得都比你好!”
乾隆寫詩,就和我們發微博、發朋友圈一樣,比如今天去哪玩兒了,吃了啥好吃的,看到什么好玩的事兒,偶爾再來幾句中二矯情的話。
不就是我們本人嗎。
清史學家戴逸在其書中曾說過:
“平心而論,乾隆的詩,歷史價值大大超過藝術價值。”
因為從這四萬多首詩,就能看透乾隆一生的縮影。
他會記下生活中的“小確幸”。
有一次乾隆游覽昆明湖,不到一小時就寫了8首詩歌。
腦補乾隆驕傲臉:這么優秀的自個如何能不發朋友圈表揚下自個呢?
還有對自個執政的反思。
有次乾隆去往遵化東陵的路上,接觸了一位因為地租和賦稅重壓而陷入愁苦的老農,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還有對初戀富察氏的思念。
富察氏是在濟南離世,乾隆在此之后曾四次南巡經過濟南卻從未踏入城門一步。
他說:“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日百悲生。”
一次在夢中見到去世的富察氏,醒來后就寫道: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孝賢純皇后畫像
到了晚年,80歲的他悼念富察氏時曾說:
“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
你離去多年,我這一生的經歷無法和你一一訴說,但沒關系,我們總有一天會在地下相會。
就算我活到100歲,那就還有20年就能見到你了。
在富察氏離世后的51年,乾隆離開了紫禁城去往了另一臺世界。
也不知道,在那他的農家樂審美有沒有被認可,遇到了王羲之、黃公望有沒有被臭罵一頓。
雖然紙條君好似在吐槽乾隆的農家樂審美、愛發彈幕、高產似那啥,但或是打心眼里佩服這個男人的。
他的“農家樂審美”何嘗不是一種大膽創新;四萬多首詩歌,何嘗不是一種堅持;那些蓋章對文物本身是個災難,但作為收藏家,乾隆又何嘗不是把“古玩”的這個“玩”字發揮到了極致。
反正,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開心嘛。
參考資料:
《國家寶藏第一季》;
《歷史那些事兒第一季》
<hr/>
你還知道乾隆皇帝的哪些趣事兒嗎?
可以在評論區和紙條君留言,別忘了給紙條君點贊呀!
(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
答題能_手 1小時前 快雪時晴帖如下。。。。我是真的找不到查看圖片
戴木金 1小時前 @紙條 有沒有寫小麥的作文片段[筆芯]
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可能都是歷史書上把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政治家,或者是電視機劇里后宮佳麗三千的風流皇帝。?
乾隆簡直就是“工作生活兩不耽誤”的典型代表。
但其實呢,乾隆還有很憨憨的一面,作為“超長待機時間清朝CEO”、“藝術界的泥石流”、“彈幕鼻祖”等貼著多重標簽的斜杠青年,要是清朝有B站,他絕對是最紅的UP主。
不信?今天紙條君就給你八一八乾隆不為人知的二三事。
1 | 奇奇怪怪的農家樂審美
大家都知道,乾隆的老爸是雍正爺。
雖說是親父子,但兩個人的審美差異那簡直是一臺天上,一臺地下。如果說雍正爺是走高端大氣上大氣的路線,那乾隆就是放飛自我的地主家傻兒子。
雍正爺,放在目前那就是“極簡風”的領軍人物,最喜歡線條簡潔、顏色淡雅的瓷器,比如這個“胭脂水釉小碗”。
身為親兒子的乾隆,完全沒有繼承到老爸的審美,偏偏就要做最不一樣的boy,走起了東北土炕大花襖風格。
于是,奇怪的審美增加了。
比如這件粉彩百花圖葫蘆瓶,像不像村口姥姥家喜慶的碎花床單......
再來這個攪玻璃撇口瓶,不就是十多年前你爸媽還年輕時,最常去的發廊門口的燈嘛?
▲多么熟悉的鄉土氣息啊,發廊燈商家應該給乾隆打版權費
乾隆委屈,乾隆不服!
為了給自個正名,乾隆搬出了最自豪的各色釉大瓶,簡直達到了他藝術生涯農家樂審美的巔峰!
▲史學家沒法命名的各色釉大瓶
雖然丑歸丑,但這個只有86.4厘米高的瓷瓶,居然用了17種不同的施釉方法。
因為各種釉彩在燒制過程中熔點不同,制造這個瓶子,最起碼得要燒20多次,每一次入窯的溫度都比上一次要低,才能完成<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
腦補一下乾隆看到這件各色釉大瓶時的驕傲臉和內心ost:呵呵你們這群俗人懂什么?說我的大瓶子丑?!我這瓷器全世界僅此一件,寶貝得很呢!
嘖嘖嘖,估計雍正要是有機會看到這個大瓶,一口老血都會吐出來。
雖說乾隆的審美咱們正常人欣賞不來,但正因為乾隆大膽放飛自個的想象力,他在位期間產出的瓷器都有著極高的工藝水準。
這大概就是“雖然長得不好看,但質量杠杠”的典型代表了。
2 | 放到現代,乾隆絕對是彈幕鼻祖
說道“愛發彈幕”,乾隆絕對是中國第一彈幕鼻祖。
有多愛?
他收藏的任何東西,都逃脫不了被刻字、題字的魔爪,書法繪畫這都是小case,玉器、瓷器、古琴一臺都不放過......
這個男人憑一己之力,成功將無數書畫變得辣眼!
乾隆為了能夠隨時隨地快速發彈幕,準備了整整一千八百多方印章,其中常用的就有五百多方!
▲這只是乾隆印章的小零頭,跪了......
也正是憑借這些印章,乾隆創造了一套完整的“彈幕體系”:
比如八枚最喜歡的印章齊扣,這就是高級彈幕;
如果用上珍藏的巨型印章——“乾隆御覽之寶”,就這么一摁,直接彈幕霸屏。
乾隆內心不屑一笑:這算什么,我還有專屬定制彈幕!快點筆墨伺候!
▲面目全非的《富春山居圖 · 子明卷》,放大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全部都是乾隆的彈幕!!!!直接霸屏!!!
比如這幅《富春山居圖 · 子明卷》,乾隆就興(lang)致(xing)大發,留下了五十五出題詩,鋪滿了整個畫卷的空白處,甚至連沒有著墨的山體,都沒能逃出他的毒手。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這幅《富春山居圖 · 子明卷》并非黃公望的真跡,而是明末一位不知名畫家的臨摹版。
乾隆的走眼讓黃公望的真跡逃過一劫,黃公望倒也不用悲憤交加了。
但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可就沒這么幸運了,盡管它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但乾隆寫了比正文還多N倍的批注......
▲上面那張圖全是乾隆的彈幕......王羲之的28個字就卑微地蜷縮在角落了,你放大努力找找能找到嗎,哈哈哈哈
你瞅瞅那四個大字“神乎技矣”,都可以想象到乾隆爺被王羲之的書深深折服后,開啟的“彩虹屁”彈幕。
要是王羲之在世,那估計得指著乾隆的鼻子罵:“你把我字帖糟蹋成啥樣了!你蓋章就算了,還要題字!”
乾隆估計也只會懟回去:“還不是你的字太高深了,我不寫點注釋,后人如何會看得懂!”
害,人生在世總得有點愛好嘛,就好比蘇東坡好吃,李清照好賭,乾隆也不過是喜歡發發彈幕。
他對蓋章如此熱愛,其實就像現代人為愛豆應援,寫彩虹屁,刷彈幕、點贊,大概乾隆爺最能懂追星的快樂了。
3 | 一生作詩上萬首,課本卻一首沒收錄
乾隆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比整個唐朝寫出的詩歌還要多。
他曾說,自個如果三天不作詩,就會感到惶惶不安、若有所失。從10歲開始就寫詩,一直到89歲去世,他幾乎平均每天兩首,真是高產似那啥。
那為啥從來沒有在課本上見過乾隆的詩?是都沒流傳下來嗎?
非也非也。
之所以我們沒如何讀過乾隆的詩,那是因為他寫的太爛了。
下次有人問你“如何形容一臺人的詩寫得爛?”
回一句“乾隆寫得都比你好!”
乾隆寫詩,就和我們發微博、發朋友圈一樣,比如今天去哪玩兒了,吃了啥好吃的,看到什么好玩的事兒,偶爾再來幾句中二矯情的話。
不就是我們本人嗎。
清史學家戴逸在其書中曾說過:
“平心而論,乾隆的詩,歷史價值大大超過藝術價值。”
因為從這四萬多首詩,就能看透乾隆一生的縮影。
他會記下生活中的“小確幸”。
有一次乾隆游覽昆明湖,不到一小時就寫了8首詩歌。
腦補乾隆驕傲臉:這么優秀的自個如何能不發朋友圈表揚下自個呢?
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 ——《御制詩二集》
還有對自個執政的反思。
有次乾隆去往遵化東陵的路上,接觸了一位因為地租和賦稅重壓而陷入愁苦的老農,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路旁一農夫,倚仗愁默默......租吏下鄉來,歉按完賦額。吏去業主來,逋欠坐求責。吾農三時勞,曾無一日適。我聞凄然悲,執政無良劃……走在民間,才知老百姓生活的難,乾隆不僅是同情,更有對自個執政的反思,為自個沒能找出更好的良策而不安。
還有對初戀富察氏的思念。
富察氏是在濟南離世,乾隆在此之后曾四次南巡經過濟南卻從未踏入城門一步。
他說:“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日百悲生。”
一次在夢中見到去世的富察氏,醒來后就寫道: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孝賢純皇后畫像
到了晚年,80歲的他悼念富察氏時曾說:
“平生難盡述,百歲妄希延。夏日冬之夜,遠期只廿年。”
你離去多年,我這一生的經歷無法和你一一訴說,但沒關系,我們總有一天會在地下相會。
就算我活到100歲,那就還有20年就能見到你了。
在富察氏離世后的51年,乾隆離開了紫禁城去往了另一臺世界。
也不知道,在那他的農家樂審美有沒有被認可,遇到了王羲之、黃公望有沒有被臭罵一頓。
雖然紙條君好似在吐槽乾隆的農家樂審美、愛發彈幕、高產似那啥,但或是打心眼里佩服這個男人的。
他的“農家樂審美”何嘗不是一種大膽創新;四萬多首詩歌,何嘗不是一種堅持;那些蓋章對文物本身是個災難,但作為收藏家,乾隆又何嘗不是把“古玩”的這個“玩”字發揮到了極致。
反正,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開心嘛。
參考資料:
《國家寶藏第一季》;
《歷史那些事兒第一季》
<hr/>
你還知道乾隆皇帝的哪些趣事兒嗎?
可以在評論區和紙條君留言,別忘了給紙條君點贊呀!
(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
答題能_手 1小時前 快雪時晴帖如下。。。。我是真的找不到查看圖片
戴木金 1小時前 @紙條 有沒有寫小麥的作文片段[筆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