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怎么填?不妨看看這份就業前景大數據?
2023年重慶高考志愿填報正在進行中,近日,智聯招聘發布《大學生就業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報攻略》,梳理了主流人才專業榜、高潛力行業人才專業榜、高增速職業人才專業榜等多個榜單供考生及家長參考。
根據主流行業人才專業榜,截至今年5月,咨詢服務、互聯網、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等行業的高<愛尬聊_百科詞條>校畢業生招聘需求占比位列前十,比例接近全行業的60%。
咨詢服務行業具體包括財會、法律、人力資源等,近年來隨著企業級服務的發展成熟,該領域產生較大的招聘需求。咨詢服務對從業者專業適配度要求較高,會計學等專業占據前三。盡管大環境變化對房地產、互聯網行業影響較大,但這兩大行業目前仍屬于“招聘大戶”。計算機、軟件等相關專業背景,對于互聯網等IT行業而言是名副其實的“敲門磚”,而工程造價、工程管理是通往房地產行業的“通行證”。
近年來,電子/半導體/集成電路、工業自動化、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等行業依托較高的技術含量、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成為具有廣闊前景的高潛力行業,半導體/芯片工程師這一崗位的畢業生招聘增速甚至達到218.4%。根據高潛力行業人才專業榜,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工程及自動化、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生物工程、藥學等專業人才,成為這些高潛力行業的主要力量。
高增速職業人才專業榜中,醫藥市場/銷售、半導體/芯片工程師等職業的高校畢業生需求增速高于全行業,榜單中職業的高校畢業生招聘增速均高于20%。藥學、中藥學是通往醫藥市場和臨床協調高增長職業的“必由之路”,而電子信息、機械設計等復合型專業,則成為半導體/芯片職業的入職“基石”。網友議論的“生化環材”天坑專業之一的材料科學與工程,成為半導體/芯片的主要對口專業,折射出“冷門專業”也可能有熱門職業前景。此外,漢語言文學、英語、數學等專業的就業方向指向留學顧問、中小學家教等“教育口”職業。
熱門投遞職業人才專業榜中,投遞占比最高的職業是行政專員/后勤,比例為5.4%,其次是管培生/儲備干部、銷售顧問等。與之相對應的是,扎堆投遞的畢業生多來自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管理類專業,以及會計學、市場營銷、國際經濟貿易、商務英語等“泛財經”專業。就讀于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在畢業投遞時大概率將陷入較為激烈的競爭。
在“3年工作經驗人才平均月薪TOP50專業榜單”中,排行前五的專業分別為軟件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均為理工類專業。不僅如此,TOP50榜單也是理工類占據多數席位,可見技術型人才“錢景”廣闊。
畢業院校影響著人才的職場起步與發展“錢景”。“3年工作經驗人才平均月薪TOP50高校榜單”中,僅有2個高校是“雙非”院校。平均月薪排名第一的是清華大學,達到17308元。其次是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平均月薪分別為16585元、14923元。可見,“985”、“雙一流”名校“錢景”可觀。此外,“高薪”院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兩座城市。
ChatGPT等數字技術沖擊下,如何選擇專業?
高考志愿填報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考生既要考慮到興趣與優勢,又要兼顧院校等級、專業“熱度”。不僅如此,新技術變革等因素對當下以及未來的就業趨勢產生影響。“AI替代”、“專業調劑”、 “選專業還是選學校”等都成為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愿時的關注點。
技術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大環境下,要關注新趨勢、新方向,如數字行業、高技術制作等潛力行業,提前規避可預見的風險,適度“超前選專業”。今年,ChatGPT相關話題的火熱,也讓“AI替代人工”成為職場人甚至考生的擔憂。
不過,考生在填報志愿時不必完全被“數字化”局限,或者過于恐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研究所研究員毛宇飛表示,數字技術在更新、市場需求在變化、新職業也在不斷出現,使得專業和職業必然因果聯系在減弱。
例如,人工智能訓練師、互聯網營銷師、大數據產品經理等職業并沒有特定對應專業,更需要復合型專業背景。學生無論學習哪個專業,在掌握本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都要學會拓展和延伸,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特別是要努力掌握一些數據分析、軟件編程等數字化技能,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
智聯招聘集團執行副總裁李強也曾在活動中表示,對求職者來說,數字化技能未來將像英語一樣,成為一項必不可少的通用技能。可見,相比專業的選擇,準大學生更應該提早著眼于數字思維的培養和數字技能的提升。
專業、院校、地域誰先誰后?
根據智聯招聘調研數據,29.7%的職場人認為填報志愿時“專業>學校>地域”,其次是23.5%的職場人認為“專業>地域>學校”,超過半數的職場人將“專業”排在第一位。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助理教授胡佳胤建議準大學生們在取舍時,以目標為導向綜合考慮,評估自己是否做出了離個人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最近的選擇。而衡量離目標距離遠近的標準可以是地理區位、人際網絡、專業發展趨勢或自身興趣志向。
毛宇飛對于如何平衡三者,也給出了詳細的建議。首先,“城市”的選擇直接決定了未來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環境,特別是在一線、新一線和省會城市,擁有較好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和人文歷史自然環境,這些城市的實習崗位、志愿活動、就業機會等也相應更多。
其次,“專業”的選擇會決定大學課程內容、學習模式和未來擇業領域等,例如,理工類專業會去實驗室、機房、生產車間等實踐基地,擇業方向偏技術、研發類領域;經管類專業則會有企業實習、案例研討、模擬創業等訓練,擇業方向偏管理、分析類崗位,可以結合自身特長、興趣愛好、擇業目標等來選擇。
再次,“院校”的選擇也很重要,不僅要考慮“雙一流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區別,還要考慮“綜合類”和“專業類”、“研究型”和“應用型”院校的差異,好的院校會有濃厚的學習、競賽、學術和實踐氛圍,會通過“同伴效應”影響個人的學習習慣以及價值觀的形成。
“被調劑”應該這樣做
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能如愿進入自己最理想的院校或者專業,有些學生可能無奈進入自己的“備選”專業,或者“服從調劑”。對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李力行表示,學生可多發掘第二學位、轉專業、輔修、跨校修課等機會,同時隨著對“備選”專業的學習,也可能認識到這些專業的魅力所在。
調研數據表明,67.5%的職場人認為大學期間最應當“豐富自身技能、拓展知識面”,此外, 36.4%的職場人都有“輔修第二專業”的經歷,也有18%的職場人“既輔修第二專業又跨專業考研”。對于多學一個專業帶來的好處,54.9%的職場人認為可以“學習到更多知識和技能,成為復合型人才”,占比最高。39.8%認為能“避免虛度時間,校園生活更豐富充實”,26.9%表示“招聘方認可度高,找工作時更有競爭力”。可見,多學一個專業對于職場人而言,從修身到求職都十分受益。
上游新聞記者 宋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