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評丨調查研究不該淪為“材料形式主義”?
今日重慶消息,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此后各地掀起了一股熱火朝天的調查研究之風。不少領導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帶頭深入基層,研究新問題、解決新矛盾,取得了新成效。但在部分地方出現一些值得警惕的不良傾向:層層分解任務的過程變成“層層加碼”和“層層要材料”。有媒體報道,有一個基層科室,竟要承擔數十項調研任務,有的材料還要得特別急,上午剛接到通知,下午下班前就要交,讓人身心俱疲。
本<愛尬聊_百科大全>應是針對問題、解決問題而開展的調查研究,在一些地方卻異化為“材料形式主義”。調查研究是深入現場進行考察,以探求客觀事物的真相、性質和發展規律的活動。大興調查研究是當前我國發展面臨新機遇、新任務、新環境的必然要求。這意味著,調查研究必須要進入現場,實地考察,而不是守在書齋憑空想象,隔著時空指手畫腳。靠“材料流轉”“層層上報”來調研,背離了中央的政策精神,只會導致全無用處的形式主義。
對此,只有深刻把握調查研究的內容與規律,真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發現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才能充分發揮調查研究的實際效果。一些地方以材料代替實地調研、靠材料層層落實任務的做法,已然背離了大興調研的本義,應當立即糾偏。
一直以來,體制內的“筆桿子”深受各方重視,一些“材料大拿”的事跡廣為流傳。由于一些地方的調研只是單純地要材料,因而寫材料、整理材料的任務就落到了他們頭上。問題是“調研的不寫材料,寫材料的沒資格調研”,在缺少一線觀察體驗的情況下,“筆桿子”們只能硬著頭皮對各類文字材料裁裁剪剪、整合包裝,最終形成“調研成果”。如此這般的調研,質量可想而知。
如果遇到一些緊急任務,剛接到通知,當天就要提交材料,工作人員更是無暇應付,身心承受巨大壓力。基層苦不堪言,上面又得不到有價值的信息,最終調研不僅淪為徹頭徹尾的形式主義,還造成了“相互傷害”的不堪局面。以前人們經常批評“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相較于它們,靠層層上報材料來調研,則走向了另一種更極致、危害更大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這種調研不僅發現不了真問題,解決不了真痛點,反而增加了基層負擔,消耗了基層精力,是真正的“瞎折騰”。
《工作方案》其實也明確指出,要嚴明工作紀律,“不增加基層負擔”,不搞“作秀式調研”,對違反作風建設要求和廉潔自律規定的,要依規依紀嚴肅問責。治理“材料形式主義”,需要各地對鏡自照,紀檢部門加強監督執紀,及時剎住這股形式主義歪風。
說到底,調查研究要的就是親力親為。要想情況摸得清、問題抓得準、建議提得實,還是要真真正正走向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感受民生疾苦,體驗人間煙火,在群眾中找到破解問題的那把“金鑰匙”。整天埋頭于文山會海,拿著材料找思路,終究是紙上談兵、華而不實。領導干部沉下去,“筆桿子”空出來,大興調研才能疾風勁吹,實效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