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倒查醫藥吃回扣 “堵后門”時也要“開前門”?
中國新聞周刊消息,這一輪醫療反腐來得聲勢浩大,醫院、藥企、醫療器械企業震感強烈。“多地倒查醫院人員吃‘回扣’”“醫藥代表禁止進入診療區域”“學術會議推遲”“接下來更多人會被查”,在業內人士看來,醫療反腐盡管已經開展了十余年,這次有點不一樣。
有媒體統計,從7月21日國家衛健委等十部門部署“開展為期一年的全國醫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至今的這三周,已有大約30位醫院的院長、書記以及地方衛生主管部門的局長被查。此外,過去一個月,幾位醫藥公司董事長也被帶走調查。對于行賄方,這次監管部門也已開始祭出重拳,予以查處、問責。
長期以來,由于醫療領域的不正之風導致的診療費用、藥價虛高,已經讓看病就醫的老百姓、醫保基金和公共財政承擔了不小的代價。特別是有些公立醫院的實權人士,在“花公家的錢辦公家的事”中大肆“撈油水”,從醫院基建、醫療設備采購、醫用耗材采買中收受回扣,還有些醫務人員在面向患者的診療中收取藥品回扣、手術紅包,甚至一些人在藥品研發階段就開始因掌握臨床實驗排期話語權而收取好處費,可謂腐敗一條龍。
典型如云南省普洱市人民醫院原黨委副書記、院長楊文俊,其不顧領導班子其他成員提出的反對意見,執意將一臺進口價1500萬元的直線加速器以3520萬元買入,個人從<愛尬聊_百科詞條>中吃掉了1600萬元的回扣,回扣所得比所購醫療器械的進口價還高。再如中山市坦洲人民醫院原院長羅勇,“從收受病人紅包禮金、醫藥代表回扣到與醫療設備供應商結成‘利益同盟’,收取設備代理商高額回扣,涉案金額2980多萬元。回扣款及虛增的藥物設備價格計入醫療成本,直接導致群眾‘看病難’‘看病貴’”。這只“醫蠹”被拔除后,坦洲人民醫院采購成本、群眾就醫成本明顯下降,“人均就醫成本下降1400余元”。
其身不正的醫院“一把手”不僅自己貪腐,在其示范效應下還可能腐化醫院整體生態,導致其他醫務人員上行下效,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取非法經濟利益。比如,據《中國紀檢監察》雜志報道,景東彝族自治縣在向醫護人員放映了商人閆某與部分醫院領導干部沆瀣一氣、牟取暴利的醫療警示片后,“在強大震懾下,全縣醫療衛生行業有403人主動說明問題、退贓、上交不當得利”。
醫療領域的系統性腐敗可謂觸目驚心。那么,由于醫療腐敗,每年加諸到患者、醫保基金、公共財政身上的額外負擔到底有多大呢?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官方公布的相關統計數據。不過醫療企業給醫務人員的回扣、講課費、推廣費、“技術服務費”等多反映在企業財務報表中的銷售費用里,從部分上市醫療企業的高額銷售費用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據《財經》統計,A股488家醫療企業2022年共有3523億元的銷售費用,平均每家的年銷售費用約為7.2億元,其中有近40家A股醫療企業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過50%,如此高的銷售費用占比實在令人咋舌。而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22年底,中國的藥品生產企業有7900余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有3.2萬余家,藥品經營企業、醫療器械經營企業數量更加龐大,這個行業一年的銷售費用想必極為龐大,其中用于醫療賄賂并最終由患者、醫保基金、公共財政承擔的數額應該也極為驚人。
醫療行業作為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特殊行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然而,多年來這個行業的腐敗頑疾,不僅使得醫藥價格虛高,一些醫務人員為獲取更高額的不當利益,甚至還導致了過度醫療、不合理用藥等問題,不斷地侵蝕著患者和公眾的利益,也阻礙了醫保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這一輪席卷全國的醫療反腐是否能在包括中紀委在內的多部委的加持下,打破以往醫療反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魔咒,肅清行業內的貪腐毒瘤,還公眾一個清朗、平價、高效的醫療體系,凈化整個醫療市場,我們拭目以待。面對反腐風暴,醫藥企業是時候轉變經營理念和營銷模式,從仿制藥的銷售和回扣內卷中走出來,將更多財力和精力投入到新藥研發和提供差異化產品上,以此來贏得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醫生群體是一個高度專業化的高學歷群體,其工作強度和面臨的職業風險也是許多行業的從業者難以比擬的,在強力整治醫療腐敗的同時,建立一套能夠體現其職業價值、公平合理的薪酬機制和激勵措施也非常必要,正所謂“堵后門”時也要“開前門”,讓醫生們在“陽光”薪酬下“陽光”行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