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美劇《我的天才女友》 第三季??
第三季改編自原著“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離開的,留下的》。 莉拉16歲結婚,有一臺年幼的兒子,離開丈夫和舒適的生活,如今在一家條件艱苦的工廠工作;埃萊娜離開了城區,從比薩師范畢業,出版了一本成功的小說,這讓她進入了一臺富裕而高雅的世界。她們以不同的方式,挑戰著苦難、無知和屈從的生活界限。 故事來到1970年代,世界充滿了希望、不確定性、壓迫,還有難以想象的挑戰。兩位女性在社會變革帶來的機遇中前進,始終矛盾地緊密相連。
M23****3921 36分鐘前 Ciao, Lenu. Ciao, Lila.第三季完結了,整體后勁比前兩季更大。或許因為中年就是個豐盛的年齡段吧,萬般況味盡寓其中,凝成片尾老年萊農那顆盈于睫的淚花。最后兩集基本都集中于萊農離開城區后的中年生活,莉拉除了偶爾出現在電話線另一頭,完全隱沒在了萊農的生活之外。這部分的“天才女友”更側重萊農,青少年時期是莉拉推著萊農往前走,而這個階段的萊農可以自發往前邁進了。離開的萊農確實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見識了更大的荒謬。她清楚地看見世界的參差,也看見自己的媚俗和局限。她的表情仍舊偶爾輕浮偶爾迷惑,但她已經越來越有力量——不回避真實的力量。畫面圍繞著萊農的生活,她活在一個新舊社會秩序沖突交迭的時代,活在一段舊男女神話敘事的婚姻里,活在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里,也作為她自己活在作家的身份中,但更重要的是,她作為一個女性的生活經驗。作為妻子,如何與丈夫相處;作為母親,如何給女兒樹立榜樣;作為作家,如何實現社會價值。尼諾的重新出現,成為萊農生活脫軌的導火索。萊農看到黛黛跟尼諾兒子的過家家游戲,黛黛讓對方甩她巴掌。一如他父親,尼諾慣會在女人身上找存在感,他享受于這種征服與狩獵的快樂。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尼諾教授,他自認為比父親高級,所以他狩獵的對象是“聰明”有見識的女性。他口口聲聲都能說到“獵物”們的心坎里,他的每一句話好像都浸染著對女性意見的尊重和對女性智慧的欣賞,他精細包裝的“理解”總是輕易地捕獲女性的好感,讓對方心甘情愿甚至不顧一切地委身于他。但其實,這不過只是尼諾教授的手段而已,他不過是想通過占有“他主之妻”去實現他的男性尊嚴,用高度欺騙性的語言哄騙一個妻子、打壓一個丈夫。
ty_119827402 28分鐘前 《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播完了,下一季可能要等到2024年。接下來的兩年,假如我還在寫的話,我會持續辱罵千古第一渣男尼諾,這個到處勾引別人老婆的男小三。但同時,又想給每一個睡過他的絕望主婦鼓掌。猶記得兩年前寫這部劇時,被男粉辱罵該把我送去伊朗槍斃的盛況。所以提前預告一下,前方壞女人警告,男人慎讀。好了,我要正式恭喜女主萊農了。這位小鎮做題家,也是自由作家。還是第一批在書寫性行為時,把女性當做擁有自我意識的發起方,而不只是迎合者的作家。恭喜她,終于在32歲這年,在第三季結尾,睡到了日思夜想二十年的尼諾。雖然尼諾是個人皮牲口,見到母的就發情。他睡過萊農的閨蜜、萊農老師的女兒、很可能還有萊農的大姑姐。睡過給萊農接生的婦產科醫生;睡過家里的保姆和自己的學生。滿世界播種,脫下褲子是現代文明女權男,提上褲子再用同一套手段,獵艷別的雌性生物。即便如此,還是要恭喜萊農。尼諾是人是鬼,并不重要。他只是萊農未竟的夢想;激發靈感的狐貍精。也是一把鑰匙,解開了那所名叫婚姻的監獄。萊農的才能與生命力,已經在里面關了7年。而且尼諾還長得又高又帥。不中一番尼諾蠱,怎知自由撲鼻香。很多很多年前,當他們還是少年人時,萊農的天才女友莉拉,跟尼諾顛鸞倒鳳不知天地為何物的時候,對萊農說過一句話。用抵達神跡的眼神:我希望至少一次,你能感受到我現在的感受。莉拉16歲就結婚,被家人趕鴨子上架式地嫁給不愛的人。婚后不是被利用欺騙,就是挨揍強暴。狐貍諾出現后,隨便來兩句:你太聰明了,跟不上你的腦子。再從卡拉馬佐夫兄弟談到狄多女王,從反法西斯政權談到世界革命浪潮。還不是男人慣有的爹味說教,不是普通卻自信的語調,就是在跟你平等地交換觀點。莉拉,這個一生不被任何男人征服的倔脾氣,就輕松被迷倒。因為她們不知道還有這樣的男人,會肯定并贊賞女人的大腦,會照顧女人的情緒和需求。不知道還有把女人當做和自己一樣的人的男人。而且還長得又高又帥。莉拉以為這就是愛情。一臉愛真香,求求你也去嘗嘗的表情,對少女萊農說:“我結婚之后,才知道做人女朋友的滋味。”“我希望你這輩子能感受到我現在的感受。”這成為一句詛咒。萊農走出了那不勒斯貧民窟,是整個街區唯一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孩。上過名校,出過小說,辦過宣講會。接受過媒體采訪,大頭照片印在國民報紙的文化版面上。她嫁的不是肉食店小老板,街頭惡霸,泥瓦匠,加油站工人。她的丈夫彼得羅是大學教授,出身學術豪門。看上去,萊農該有一段跟莉拉,跟老家的所有女孩都不一樣的婚姻才對。可惜家世高貴、知識淵博,并不能改變男人的本質。反而因為在傳統結構里獲得的利益更多,搞不好更頑固。教授反對妻子避孕,反對女權運動,反對男人做家務。是女兒受傷,只會在旁邊干瞪眼的生活白癡。僅有的幾次幫忙——也不知道為什么做自己家的事要稱為幫忙——對話往往是這樣的:“現在要怎么辦?”“你去拿創口貼。”“創口貼在哪兒?”“你到底是不是這個家的人?”他還有射精障礙,性能力堪憂。在臥室,在廚房,在廁所,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萊農從來得不到快感,得不到一句:你愿不愿意?你舒不舒服?小說原文:婚姻和人們想的不一樣,它像一個機構,剝奪了性交的所有人性。彼得羅不反對萊農繼續寫作。但有個前提,不能占用他的時間。也就是不能要求他分擔萊農的工作。帶娃、洗衣、做飯、刷碗,一切家務事,都理所當然落到萊農一個人的身上。于是在懷孕落下的坐骨神經痛,在喪偶式育兒里,萊農這位曾經的天才少女作家,再沒有寫出一個字。她徹底成為彼得羅的附庸。彼得羅不擅交際,沒有朋友,于是萊農也沒了朋友。彼得羅不關心世界新局勢,一心沉迷古典語研究,于是萊農也漸漸對外面的革命浪潮,一無所知。如果她提出反對意見,指出她丈夫的錯誤和無能本質,她還會挨耳光。跟她老家里,那些嫁給半文盲大老粗的女孩沒什么兩樣。公平地說,彼得羅并不是個十惡不赦的丈夫。尤其在外人眼里,他還會起立和女士握手,已經強過那不勒斯的大部分男人了。他還堅持不請保姆,理由是不允許家里出現奴隸,滿口的仁義道德。關起門來,老婆終于爆發:那你就是讓我做你的奴隸!嫁給這種對外唯唯諾諾,對內耳光出擊的男人,都是滿肚子的啞巴虧。婚姻的本質,真的是一種奴隸制度嗎?推崇平等自由,反對剝削的教授,為什么會那么理所應當地剝削他老婆?這是意大利70年代的故事。可能還在如今的中國上演。所有這部作品才在國內引起那么多共鳴,所以會有這篇文章出現。彼得羅不是壞人,他只是父權制的既得利益者。還選錯了老婆。他看中萊農漂亮、溫柔、高學歷,也看中她出身貧寒。以為這種底層高攀上來的女孩,不會像他媽、他姐那樣強勢高傲,不受控。他以為他娶了個對外帶得出手,對內低眉順目的老婆。可惜因為他從來都沒正眼瞧過萊農的書,也從不跟萊農交流他的研究或想法,所以根本沒真正走進過萊農的精神世界。這是個還長著一臉青春痘時,就已經在反思父權制度下女性的命運。《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的經典時刻:走在街區上,看到了哄著孩子不哭的母親,臉上緊皺的眉毛和深刻的皺紋;看到了年紀輕輕的女孩子,一手抱一個孩子;看到了追著孩子大罵的母親,面目猙獰;看到了一個老頭子假裝有趣地對著兩位中年女性說著什么,女性也假裝有趣地附和甚至諂媚地笑……她們是妻子,是母親,是依附男人而生的女人,唯獨不是她們自己。常年的消耗下,她們漸漸失去了女性的身體和心理特征,變成了男人。她不甘落后于莉拉,也想體驗性愛,就主動誘導尼諾他爸,上一代渣男之王。發生關系后,穿上裙子翻臉不認人。老渣男還誤以為是自己的才華迷住了少女,要和少女約下一次。萊農嚴詞拒絕,讓他永遠不要來找自己,老頭子只是她完成一個想法的工具而已。這是個從來都不被舊規矩綁架的叛逆女孩。跟彼得羅壓根就是南轅北轍的兩個人。甚至這場蹩腳婚姻,也是萊農不動聲色主導的。書里寫得更明白,她得知彼得羅的家世后,開始纏著彼得羅。彼得羅的媽幫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幫她打通渠道,包裝成作家,不必回鄉做個默默無聞的小學老師。在出軌前,她就是一個老渣女了。自私、逐利、做得出,滿腹向上爬的野心,像個男人一樣。當然如果她是個男人,她的出軌故事就是一套老掉牙的劇本:靠富婆老婆發家的窮小子,七年之癢后,跟漂亮又茶藝滿分的初戀跑了。那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了,因為太平常,太不新鮮了。因為她不是男人,所以即便抱著有利可圖的目的走入婚姻,也一樣吃了一肚子啞巴虧。就這樣,尼諾聞著味兒來了。依然是勾搭莉拉時的那套綠茶操作,他會帶孩子,會幫萊農洗碗做家事。還會肯定她的才華:“女人如果只照顧孩子和家里,會壓抑她的才智。”“這種社會是會出問題的,雖然這個社會還沒意識到。”“我當然看了萊農的書,但你(彼得羅)肯定沒看,你不要看了,那不是你看的東西。”“你沒有萊農聰明。”萊農已經滿心滿眼炸煙花了。她跟當年的莉拉一樣掉進了尼諾的陷阱。一個主張女性權益的男人,滿足了她們對愛情的想象。何況他還長得又高又帥。后來在陷阱里摔得一身爛泥,才醒悟愛情虛幻不可相信,男人的花言巧語是另一種別有用心的利用,那都是后話了。反正即便沒有尼諾也會有別的契機,總之萊農的婚是離定了。因為彼得羅已經完全不能控制她了。她的出走,大概宣告一個把婚姻當賣身契,像她母親那樣,丈夫陽痿、無能、打老婆,也照樣要忍受一輩子,忍到胃癌發作的時代,已經永遠過去。像萊農和莉拉這樣的現代女人,是否還需要婚姻,需要怎樣的婚姻?這是70年代的意大利人,和現在的我們,正在探索的問題。<hr/>為什么女人成為了現代女人,而男人跟上一代、上上代,每一代男人都沒什么區別?女明星清醒了,她老公還活在100多年前
supermmc 26分鐘前 終于等來了第三季,我會在這個回答里對每一集做一篇評論<hr/>她所面對的“human”——評電視劇《我的天才女友 第三季》第一集張雍 在觀看這一集的過程里,女主角埃萊娜所受到的“壓迫感”隔著屏幕撲面而來。而她之所以遭受到各式各樣的、面孔繁復的“凝視”,僅僅是因為她在小說里書寫了“性愛”,甚至,僅僅因為她是一位女性。為了能夠更為全面地展示埃萊娜所處的危機情境,編導在第一集便讓埃萊娜“游走”于兩個“空間”——代表著愚昧的故鄉與代表著精英階層的米蘭。縱使拿到了高學歷、縱使有了代表作,但是埃萊娜在家庭里仍然被視為一個“附屬品”,她的家人不考慮“她”個體的思想,只在意“她”是否會給“他們”這個所謂的“家”丟臉。所以,她的母親沒辦法接受她的結婚儀式的設想,她的弟弟們沒辦法接受姐姐寫下讓他們感到“羞愧”的小說。在她的故鄉,還有一些人,借助著對于埃萊娜的“凝視”,來滿足著自身可憐可憎且卑微的“優越感”。于是,再堅強的埃萊娜也不可避免地接近于“崩潰”。在埃萊娜的幻想里,整個城市的人向她奔來,只為羞辱她、打敗她。這一個場景的處理手法,非常直觀地投射出了埃萊娜所承受的輿論之重。當她離開故鄉,回到米蘭,第二個“空間”——充滿著高級知識分子的空間,浮現出來。那么,在這樣一個空間里,埃萊娜會得到她所應得的禮遇與尊重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老教授、畫家,亦或是成為了年輕教授的尼諾,他們這些表面上“光鮮亮麗”的角色,仍然是從內心深處散發著對于埃萊娜,或者說是“埃萊娜們”的輕視。他,或者說是“他們”,仍然像埃萊娜的家人一樣,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埃萊娜視為“附屬品”。而他們所依憑的內在邏輯,無疑是男權社會所賦予他們的“話語權”。著名學者戴錦華老師在一次訪談里提到,“到現在為止,在歐洲所有主要語言當中,man還是男人,而男人也就是人類,human,歷史就是his-tory,沒有her-tory。這是基本的議題,這是基本的現實,而且今天整個資本主義是參照著父權制基本結構建立起來的,現代資本主義是父權制的最新版本和最新形式”。對于埃萊娜而言,如何去打破“human”的敘事以及戴著各式各樣面具的“凝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雍2022年2月8日
138****8979 21分鐘前 《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尼諾為了勾引萊農,當著萊農丈夫的面不斷表現出自己不讓女人勞動、尊重妻子的個人時間,討好著萊農的孩子,不斷肯定萊農的個人價值,比如文筆好、做菜好吃、把孩子養得美麗優雅。而強烈對比之下的彼得羅,木然、呆滯,不曉得帶孩子,不斷指使妻子,辨認不出妻子對尼諾的愛意,只知道工作,純純直男一個。看完覺得非常有意思,這段比書里有意思多了。彈幕上評,好家伙,要不是開了上帝視覺,我也著他的道。好比被評為綠茶一類的女性,不斷在丈夫身邊搖擺,盛贊丈夫肯付出、辛苦又有能力,身段柔軟,對比出妻子的冷漠和愛指責。而實際上尼諾是個怎樣的人呢,大家都知道,外表魅力出眾、才情滿溢,實際四處留情,一旦對女人膩味,就會絕情離去,盡管這個女人懷了身孕。彼得羅看似忠于妻子和家庭,認真工作、踏實上進,其實推卸責任、性格暴躁、剛愎自用。這就促使了典型的家庭出軌事件,夫妻雙方看不到對方的價值,從而外在去尋求贊賞,盡管出軌對象給不了任何實際的價值,不過就是情緒價值,三言兩語的安慰和贊賞,甚至還會要求資源的傾斜,出軌者也還是義無反顧去撲身。這種人物類型、事件由于太典型,我實在拍手叫好。由此,我也突然發現了埃萊娜·費蘭特的另一個厲害點,萊農和利拉可能是同一個人順從、叛逆兩面的分身,代表大部分女人內心的兩面,而彼得羅和尼諾就是大部分女人都會遇見的兩種類型。一個女人的成長,從順從到覺醒,從而開始不屑于道德,遇到兩種不同的男人,沉沉浮浮,最終走出愛情的幻想。
曲終人未散_827 10分鐘前 頭腦和才華并不一定就是恩賜,也可能成為一種負擔。埃萊娜對莉拉的幫助,是童年友誼的美好見證,也是埃萊娜對未來生活把握的證明。它包含著嫉妒,驕傲,冷漠和自我厭惡。它一邊否定著過去,一邊指向未來。埃萊娜用丈夫家庭的模版展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如果仔細觀察,那些出版的書籍,教授職稱,階級運動無一不是底層生活的另一個版本敘事。它從來不應該比前者得到更多贊賞和褒獎。埃萊娜高中老師肯定莉拉在工廠的抗爭,否定埃萊娜為聲援莉拉寫的文章和出版的書,以及她超越階層的婚姻。莉拉輕蔑的微笑就看出了老師的嫉妒和虛偽,而她又何嘗不是在在嫉妒埃萊娜所即將擁有自己卻永遠都無法得到的未來呢?埃萊娜如愿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她在市政1??法律的而不是宗教的名義結婚,婚宴上沒有那不勒斯的人,那是一個母親只能對著時興的起泡酒問“這是什么”,一個完完全全超越那不勒斯經驗的、全新的世界。那里有她全程會以微笑面對的教授,他們稱贊她的作家身份和作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賣弄,她如愿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懷孕還是如期來了,寫作也擱置了。和莉拉憤世嫉俗的體驗不同,埃萊娜無論在愛情、懷孕中都感受到了更正向的力量。盡管莉拉已經在前道破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埃萊娜仍然以身試法的除了自己的結論:懷孕、喂養孩子只是她自己的事情,寫作事業要為家庭讓步,婚姻束縛了她,她并不比莉拉走得更遠,知識并沒有讓她脫離困境獲得自由,她們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婚姻、家庭和孩子的消耗大于自我的找尋和實現。埃萊娜的輕浮也在浮出水面。她想用那不勒斯的經驗重新繼續小說事業,她任由自己被誘惑,愛慕那些對自己展示好感的人。對比之下,莉拉的不同在于,她從不輕易被蠱惑,也不尋求那些世俗權威的認可。她或許封閉,但確是最有核心的。在如此紛亂混雜的動蕩里,莉拉的面目從來都比埃萊娜更清晰,更堅定。埃萊娜在婚姻和事業中喪失了自己的面目。或許她從來都沒有自己的核心。那不勒斯能代表她和莉拉嗎?老城區的暴力能說明莉拉的不幸嗎?用知識武裝后的她就真的和過去不同了嗎?她擺脫母親們身上的桎梏了嗎?她在妻子、母親和作家之家真的找到獨立身份了嗎?莉拉的一針見血一如既往:如果沒有想象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幸,它們根本不意味著任何事情。也許那個沒問出來的問題是:從家庭和婚姻中出走的女性,未來在哪里?
M23****3921 36分鐘前 Ciao, Lenu. Ciao, Lila.第三季完結了,整體后勁比前兩季更大。或許因為中年就是個豐盛的年齡段吧,萬般況味盡寓其中,凝成片尾老年萊農那顆盈于睫的淚花。最后兩集基本都集中于萊農離開城區后的中年生活,莉拉除了偶爾出現在電話線另一頭,完全隱沒在了萊農的生活之外。這部分的“天才女友”更側重萊農,青少年時期是莉拉推著萊農往前走,而這個階段的萊農可以自發往前邁進了。離開的萊農確實看到了更大的世界,也見識了更大的荒謬。她清楚地看見世界的參差,也看見自己的媚俗和局限。她的表情仍舊偶爾輕浮偶爾迷惑,但她已經越來越有力量——不回避真實的力量。畫面圍繞著萊農的生活,她活在一個新舊社會秩序沖突交迭的時代,活在一段舊男女神話敘事的婚姻里,活在妻子和母親的角色里,也作為她自己活在作家的身份中,但更重要的是,她作為一個女性的生活經驗。作為妻子,如何與丈夫相處;作為母親,如何給女兒樹立榜樣;作為作家,如何實現社會價值。尼諾的重新出現,成為萊農生活脫軌的導火索。萊農看到黛黛跟尼諾兒子的過家家游戲,黛黛讓對方甩她巴掌。一如他父親,尼諾慣會在女人身上找存在感,他享受于這種征服與狩獵的快樂。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尼諾教授,他自認為比父親高級,所以他狩獵的對象是“聰明”有見識的女性。他口口聲聲都能說到“獵物”們的心坎里,他的每一句話好像都浸染著對女性意見的尊重和對女性智慧的欣賞,他精細包裝的“理解”總是輕易地捕獲女性的好感,讓對方心甘情愿甚至不顧一切地委身于他。但其實,這不過只是尼諾教授的手段而已,他不過是想通過占有“他主之妻”去實現他的男性尊嚴,用高度欺騙性的語言哄騙一個妻子、打壓一個丈夫。
世界上的一切都與性有關,除了性本身,性只關乎權力。 ——王爾德尼諾的媚上慕強由來已久,不過是他父親的延續——小有才華、但更小的是格局,需要不斷的認可維持可悲的存在感和尊嚴感保持膨脹,跟男性同仁硬碰硬看起來怎樣都毫無勝算,不如另辟蹊徑。世界上還有比崇拜的目光更能滋養男性尊嚴的東西嗎?尼諾闖入萊農的家庭生活時,他看起來手法那么嫻熟,一開始他可以輕易博得包括男主人彼得羅在內的一家人好感,尤其是在彼得羅尚渾然不覺的時候就博得了妻子和孩子的好感,然后通過吹捧妻子、貶低丈夫的方式擊碎這個表面和平的完美家庭。對于這一切,萊農洞若觀火,但尼諾是她自小開始的愛情幻想、再者她苦缺乏理解的攀附婚姻久矣,所以她沒怎么猶豫就抓住了這下墜的快樂;甚至于她一邊享受著墮落的歡愉,一邊冷眼觀察解剖這樣的自己。彼得羅其實已經可以算上良配,但他憑借家庭就足以支撐的順利人生太過平順,他的男性身份又給他爆棚的自信心加了buff,所以他的共情能力很差勁,更缺乏與尼諾這樣帶著城區印記的人的斗爭經驗。而由于對妻子情感需求和家庭貢獻的長期漠視,他也沒能獲得萊農的同情和支持。婚姻的瓦解看起來無可避免,畢竟連他姐姐都不認可萊農嫁給他的決定。只是,萊農的出軌引爆了這一切。但萊農,好像是由著這一切發生,她想看著自己苦心籌謀才到手的一切光彩和體面溶解在日光下,去見識打破了桎梏的生活會呈現怎樣的面貌。她仍舊是愛著尼諾的,但也識破他的自私與卑懦,她不再像青少年時期那樣上頭地愛他,但愛他如愛落后崩壞的世界,始終保持著寫作者面對世界的清醒與警覺。天才萊農不再盤算得失,她只是坦然地由著這路,坦然地迎接下一段風景。萊農反思大學時期跟弗蘭科的戀愛關系。
Women and men are made, not born.男人和女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而成的。——波伏娃而女性主義旅程呢,萊農的新作討論了“女性被男性所創作”的主題。她在做愛后問了尼諾關于以前對莉拉性方面有問題的評價,當然她肯定也意識到了作為女性的自己那么在意男性評價,而這與尼諾根本忘了作出過這一論斷形成了鮮明對照。可見生活種種都沒有逃脫權力游戲的范疇,只不過追逐的始終是一種男性權力,這種舊權力結構沒有將女性也納入權力主體的想象力,也阻塞了女性力量作出社會貢獻的通道。但這是不對的,作家萊農想用反思與自省、記述與呈現滋養下一代關于性別敘事的想象力。正如小時候想去看海的那次旅程,萊農只是堅定地往前走、無憂無懼,也正如片尾的乘飛機,舷窗外天空湛藍、白云如絮,她會飛往未來,莉拉亦然。期待第四季再見。天才女友們成熟了,如萊農所言的成熟。<hr/>(追更至S3E06)內心兵荒馬亂,世界槍聲炮響,人口新生一茬茬,但太陽底下何曾有新事。動蕩、恐慌連同木然,一如萊農和莉拉的世界。第三季不愧是成年人的世界,好像更加錯綜復雜,卻也好像更加簡單粗暴。城區里頗有些恩怨的人物在索拉拉家濟濟一堂,言笑晏晏之下暗潮涌動,像張愛玲說的一襲華美長袍下滿是臟虱。人們道貌岸然、心口不一,骯臟的過去被述說成了懷舊的故事;逝去的人失去言說的資格,活著的人為了活著麻木著媚笑。知識分子又如何,一樣滿嘴仁義道德卻被虛榮和媚俗蠱惑,畫面語言何止千鈞,一幀幀都是世界的荒謬和清醒者的無力。想沉淪。于是萊農和莉拉彼此針鋒相對,靠傷害和攻訐對方帶來自虐般的快感,才能盡量抵抗與世界同流合污的誘惑。她們如同一對孿生兒同氣連枝,也是命運的兩種可能性,或恍似腦海里的兩個念頭。“你不能只是這樣,你是我的天才女友。所以你不能只是這樣。”留下的莉拉怨萊農。她蔑笑她天真,以為靠讀書逃離了城區就能天下太平;她憤恨她軟弱,躲進了妻母的身份放下了執筆戰斗;她更氣她媚俗,沒能對一路成長一路失望的世界作出有益的改變。人若是不向前走,城區就永遠停滯在原處。她對萊農失望,就像對自己失望,因為她也知道沖撞這個世界的規則有多么艱難和痛苦。因為世界作為人處境的一部分,那些陰暗和骯臟,那些虛弱和怯懦,也不多不少地滲入了內心世界。所以她那么嫉恨索拉拉家族,卻在拒絕了那么多年之后,答應了為米凱萊做事。但莉拉說,不是他利用她,而是她利用他。她說,有錢是多么好啊,家人重新接納了她,是她給斯蒂凡諾錢而不是相反了。就像她當年怎么被扔出窗戶,現在錢就怎么送她重新挺胸抬頭地踏入了家門。是的,被現實狠狠摩擦過的莉拉自然是知道的,有錢是多么美妙。但她又好像是故意讓回來探親的萊農看到這一切,看到城區的技術世界天翻地覆、而人心卻停在舊日,看到留在城區的她自己依然動蕩無序依然無力掙脫,不惜與曾經討厭的勢力同流合污。莉拉好像是希望看到萊農的厭棄,就像重新從自我厭棄中去獲得反抗世界的力量。莉拉是有力量的,是連彼得羅都感覺到了的邪惡魅力。邪惡,是因為不為現有秩序接納;而魅力,源自于天才般的清醒。索拉拉家族開始歪曲洗白。但是在索拉拉家的飯桌上,米凱萊稱贊莉拉是唯一有可能在成就上與他母親比肩的人,在那一幕里,中年莉拉和老年高利貸放貸人確實那么相似。索拉拉夫人涂了紅唇,手里握刀、利落地切割三分熟的牛排送入自己嘴里,盤中血水刺眼,與那本傳說中的小紅賬本一樣猩紅刺眼。莉拉的天才若是沒有韁繩,奔向這樣的結局也不是沒可能。但萊農--她的另一半自己,會拴住她。離開的萊農怨莉拉。因為莉拉戳破她美好生活的欺騙性和虛偽性。很難定義萊農是軟弱還是勇敢,成年后的她靠著外出求學、嫁人生子,遠遠地避開了城區的那些貧困和混亂。她由著故鄉留守原處,她不想面對她的出身。或許在更優雅現代的佛羅倫薩,在女性權利游行的隊伍里,她感到自己跟更蓬勃更有活力的現代文明跳動著同一個頻率的脈搏。她沉浸在一種巨大的媚俗里,她--埃萊娜,是個知名作家,她有才有名,她擁有一個厲害的教授丈夫,她加入了一個更富有顯赫的家族,她永遠離開了她一路向上爬而逃離開的那不勒斯城區。突然來訪的娜迪雅說,比起莉拉,她更討厭萊農,因為莉拉至少不獻媚,而你很會。來自昔日城區的昔日友人帕斯凱萊和娜迪雅,與萊農考究的新家和體面地新生活格格不入,在鏡頭里擺在一處、釋放出繃不住的緊張感和容不下的尷尬感。萊農也會沖彼得羅叫嚷,鄙視他的一切來得容易,都是家族資源撬動。她挨了一巴掌但內心毫無波瀾,她說她挨慣了打,也知道自己身上永遠散不去老城區的氣息。她埃萊娜,憑本事求學深造,也憑本事出書成名,清清白白地實現了階級躍遷,但是她知道自己身上有一種底層人往上爬的狠勁和媚態。她恨莉拉識破這一點,她恨莉拉洞悉的眼神讓她無所遁形,就像恨自己一樣恨她。莉拉批評逐漸不接”地氣“的萊農。莉拉說,她討厭萊農說話和作品中”真正“”突然“這一類修辭,沒有什么事情是”真正“”突然“發生的,事情都是連貫、逐漸發展的。她認為跟她一路成長起來的萊農應該知道這一點。而萊農的作品為何不令她滿意呢?勢必是萊農在作品中泄露出了跟故鄉切割的心態(畢竟女兒黛黛都聽不懂那不勒斯方言),如同她婚后跟原生家庭的切割,那是一種被新環境浸染出的居高臨下的傲慢。萊農自以為看過了更大的世界,參悟了更高明的道理,而她自己也深知這只是”自以為“。這種感受除了自我沉醉之外,在真實的世界毫無用處,所以她躲得遠遠的,像鴕鳥一樣埋在了彼得羅懷抱里。”沒什么不好,真的,莉拉,躲在女人命定的敘事里,沒什么不好。你不要對我惡魔般低語,你只是嫉妒我,你只是想摧毀我。“但是當萊農看到莉拉開始倒向索拉拉一側,她很憤怒,就像看到自己對生活的忍讓、對世界的妥協一樣吧。從小女孩時期,萊農和莉拉就共感了對世界基本的認知和態度,她們看待彼此行事就如同照鏡子一般,所以憤怒值和攻擊性總是來得迅猛而強烈。因為天才女友,不該就這樣成為陳舊世界陰暗的背景色,而是應該充滿想象力地創造新世界。紅塵紛擾古今一條路,世事萬端半點不由人,但我總希望,你是不同的。萊農和莉拉,她們是彼此的天才女友,也是彼此的人生坐標。她們不斷撞上局限,卻也不斷沖破局限。唯有并肩,才能攜手”認識你自己“。這才是真正動人的女性友誼和女性力量。<hr/>(追更至S3E04)電視劇第一季入坑后,一氣刷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小說,被費蘭特征服,前不久又看完了《成年人的謊言生活》。如同費蘭特的文字(沒看過書的可參考劇中畫外音),這部劇的鏡頭語言也足夠攫住觀者的目光,連同呼吸。適逢春節后,從中國式小鎮歸來,哪一個小鎮青年又沒有一個自己的那不勒斯呢。貧窮混亂的城區,混合著代際間看起來毫未長進的人性與糾扯,從小孩肉搏一路長大為成人持械斗毆,成為大人的伙伴們只是更狡猾了,用上冠冕堂皇的辭藻和主義,歸根到底卻跟小時候無知殘忍的互相傷害區別不大。這種毫無指望的狀態,就是莉拉一次又一次感受到的“界限消失”吧。歷史只是重復,生活一潭死水。費蘭特的女性主義立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看到第三季,可能也是成長經歷使然吧,在女性主義之外看到了更多的個體局限性。沒有一個人不被封印在自己的處境里,當然還是有些人可以突破得更遠一些,但是本質上長大后的她們和童年時期沒什么兩樣。所以敏感而銳利的莉拉再次感受到了界限的消失,好像終其掙扎也無法出逃命定的處境。而萊農雖然馴服地走在順順當當的名利之路上,卻也恐懼著長牙的惡評以及傳統女性身份(男性凝視:尼諾說莉拉有問題那段;婚姻牢籠:彼得羅給萊農戴戒指時的心理蒙太奇)。語言是有欺騙性的,因為言不由衷才是人生常態。有時候是形勢比人強,但更多時候卻是現代性的潮流里人之為人支離破碎,認識自己畢竟是一生難竟的事業。簡單擺幾組關系,是那不勒斯老城區的切面,也是世界各地的普通人相似的處境。<女性之間>莉拉和萊農,兩個小時了了的天才少女,大也很佳。論天才性,莉拉自然是優于萊農的,但萊農勝在相對較優的家庭環境。萊農的父親在政府門房辦公,雖仍無點墨但至少見了些世面,格局比城區里的大多數人還稍大一些,也講究一些稍體面的做派。也就是這么毫厘之間的一點小差距,注定了她們兩人之間,走出城區的是看起來更溫和或者說佛系的萊農。小時候莉拉和萊農曾手拉手要去看海,但最后是看起來混不吝的莉拉先打退堂鼓。從小到大,恐懼在莉拉的生命里無孔不入。天才而早慧,讓她自小對生存環境尤為敏感,但她的世界對待她的方式,一直就像把她從窗口丟出去的父親一般。所以她總是在天才性閃耀的同時,表現出天才式的瘋癲。乃至于,其實她亦敵(作“對手”解)亦友的萊農是她生命里最大的救贖,是她嫉妒、試探又鼓勵百般糾纏之下仍唯一信任的“天才女友”,如同她的人生未現實化的另一部分。而萊農呢。第一次看到海是她父親帶她進城上中學,不管父親是出于想要一個有文化女兒的面子或是看到階級上升的通道,終歸他是在她的升學路上助推了一把的。相應地,這種自小的家庭氛圍也讓萊農的性情更加四平八穩,即便是青春迷茫時期也自有一股力量,因為她終歸是感受到過家庭之愛的。縱使跟她后來見識到的富貴之家相比、她的原生家庭再令她自卑,這個家庭終歸是城區里最適宜讓她成長為知識分子的家庭了。而她之所以被莉拉吸引,固然是因其天才也因其耀眼,更因為本質上孩提時只有她倆在知識性及認知層次是可以對話的,也就可以一路較量著長大、共同促進,直到久而久之,她們看待對方其實是看待自己的平行人生一般。萊農寫作不順利,逼問莉拉評價,兩人抱著話筒淚流滿面。萊農母女,一方面是萊農自小對母親強烈的不認可不理解,腿痛時期她一度害怕基因作祟成為母親那樣跛腳走路的女人,另一方面母親看起來暴戾專斷而不通情理,總是大嗓門數落全家,可是很多細節都可見只要父親輕輕一表態、母親立馬噤聲。說話嗓音的大而尖利,其實反襯的是母親家庭地位的低而卑下。如此一來,母親對萊農的態度也是復雜曖昧的,一邊希望女兒走向更寬廣的世界過得更好,一邊同為女性卻又不自覺地自憐自己相較而言可悲的命運。母親沒有念過那么多書,無法借助豐富的語言或文字拆解明白自己的念頭,便混亂成了更為歇斯底里的性情,加劇了女兒眼中的鄙視,而這種鄙視反過來又會更深地刺痛她激起她詞不達意的高聲叫嚷。于是,很長時間以來,這對母女的相處模式一直都是——“你受不了我。我也受不了你。”母親把手放在萊農脖子上,體現對女兒很強的控制欲。莉拉和娜迪雅,這一組關系也對比鮮明,一個是身負天才卻為出身所累,一個卻是平平無奇卻有家庭托底。莉拉出軌尼諾,固然是有一部分搶奪萊農所愛的樂趣在,但戰勝娜迪雅也是一個不小的誘惑。直到第3季里,莉拉與娜迪雅的再會更體現了這一點,娜迪雅的夸夸其談里充滿了沒受過苦的無知和狂妄,讓莉拉忍不住回應,以一線女工的身份描述了工廠生活。莉拉揭穿運動口號的表面性和虛偽性。結果是被鼓掌,被鼓勵說更多,被印在小手冊上大肆宣傳,真實到令人啞然而荒謬;一系列后果卻又震碎了莉拉表面安穩的生活。娜迪雅自然仍舊是安全的,繼續被偉光正的辭藻感動著,不需要面對真正的苦難。事情鬧大以后,莉拉登門加利亞尼老師家興師問罪,又遭遇了一些資產階級式居高臨下的禮貌與虛偽。成年后的莉拉,經歷了更多苦難和成長,卻依然保有一份格格不入的聰慧和清醒,不為人理解,也自然地被質疑到了精神狀況。莉拉在加利亞尼老師家。<男性之間>正如片名《我的天才女友》所透露的,小說更側重女性向的一生故事,男性群像的心理著墨要少一些,很多時候他們只是作為女性處境的背景存在,但該劇依然抓取了一些很典型的男性人物及關系。他們是家庭中的絕對話事人父親或者丈夫,也是社會運動中高談闊論的學者或是街頭持械的黨派人士,相較于女性,他們更沉迷于宏大敘事。比如帕斯凱萊在面對莉拉的身體狀況時,仍堅持讓她繼續工作為工人運動出力,并批評擔心好友身體的萊農,相對于眼前具體的生活苦難,他更沉迷于一些抽象宏偉的概念,或許也因此跟空心的娜迪雅投契。從那不勒斯馳名渣男尼諾說起吧。雖然少年時期他非常看不上他的父親,但本質上卻是父親的延續,一個極度自私的利己主義者和投機者,卻偏生有好皮囊和好頭腦加持,輾轉于無數床笫之間又熟練地抽身而去。在社會生活方面,以他為代表的男性群體,顯得比女性要熟練順暢得多,他們自然地依附于知識或財富帶來的權勢,以多年教育積累出的華麗辭藻和完美邏輯獻媚,比如他對彼得羅家族的溢美趨附。彼得羅去格雷高家提親時,雙方對教堂結婚還是民政局結婚是有分歧的,也是父親先表達了對厲害女婿的贊同,這種認可源自于權力關系而非觀念或是邏輯層面。男性角色仿佛天然對于這類社會規訓更為順從,對于權勢的感知更為敏銳。唯一相對抽離這種體制的是恩佐,不善言辭、寡言少語的他反而難得透露出一些真誠。<男女之間>男女關系常見的自然是婚戀關系。萊農和彼得羅,一對高知夫婦,各自人格獨立,理論上已經是小說中婚姻關系的最佳范本。其實卻不然,無論彼得羅教授的用詞多么精巧而高級,一旦進入婚姻關系,他就自然地霸占了新家庭主體性地位,漠視了妻子學習性和發展性的人本需求。她就生活在他身邊最近的位置,但他卻站在她的痛苦之外。他有他的野心和抱負、堅持和底線,卻不理解他的妻子除了是他的妻子,首先是她自己。單人旁,還是女字旁,可能就是人與非人的區別。萊農產后疲憊,提出想請位女傭幫忙帶孩子。在彼得羅的眼里,可能身為丈夫的他已經足夠優秀,他無法理解妻子過多的要求。“你是個女人,你生孩子做家務,不就是天經地義,正如我是男人,我總有比照顧你照顧孩子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世界需要我。”正如在生活中接觸到的男性,他們很少被這部劇打動,因為他們對女性處境完全的缺乏想象力,自然也就缺乏共情的基礎。誠然,作為男性成長起來也有另外的種種壓力和痛苦,但大多都比征伐世界的需要和自身能力的限制之間的沖突有關,他們被要求有更大的社會音量、更高的社會價值。他們在追求的路上也有痛苦和頓挫,往往側頭看到女性蹁躚于床笫與廚房之間,大聲低頭贊嘆這種輕松與幸福。但你問他們愿不愿意交換性別,卻是100個人里有99.5個不愿意,而若詢問她們大概率是完全相反的結果。如此,我們就可以看到,在他們對她們的夸獎里,隱藏了多少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和欺騙性。觀念的變遷從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是寄希望于盡早有一天,我們不但有天才女友也有天才男友,希望兩性都有同等的選擇權和發展權,希望他和她坐在同一張飯桌前時不再雞同鴨講。除了婚姻關系之外,萊農對尼諾、米凱萊對莉拉求而不得的愛,是另一種關系范本。但相比愛情,更接近于求而不得的執念,是想象中高高超脫于無聊的現實生活之外的。因為你看,他們一面情深似海自我感動,一面又非常現實理性地走進婚姻或混亂關系中。大概只是人心中的一點希望吧,抱著這一點火星子,現實生活的碎屑與無聊好像就可以忍受了。假以時日,更為成熟的萊農會拆穿具體的尼諾的虛偽性的;而米凱萊,即便是真的愛莉拉,也終究是沒有土壤去學會真正地愛一個人。每個人都被困在自己的處境里,歡迎來到那不勒斯城區。城區是世界的縮影,而我們,總能在那不勒斯看到自己的生活碎片。如何評價意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新書《成年人的謊言生活》?
ty_119827402 28分鐘前 《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播完了,下一季可能要等到2024年。接下來的兩年,假如我還在寫的話,我會持續辱罵千古第一渣男尼諾,這個到處勾引別人老婆的男小三。但同時,又想給每一個睡過他的絕望主婦鼓掌。猶記得兩年前寫這部劇時,被男粉辱罵該把我送去伊朗槍斃的盛況。所以提前預告一下,前方壞女人警告,男人慎讀。好了,我要正式恭喜女主萊農了。這位小鎮做題家,也是自由作家。還是第一批在書寫性行為時,把女性當做擁有自我意識的發起方,而不只是迎合者的作家。恭喜她,終于在32歲這年,在第三季結尾,睡到了日思夜想二十年的尼諾。雖然尼諾是個人皮牲口,見到母的就發情。他睡過萊農的閨蜜、萊農老師的女兒、很可能還有萊農的大姑姐。睡過給萊農接生的婦產科醫生;睡過家里的保姆和自己的學生。滿世界播種,脫下褲子是現代文明女權男,提上褲子再用同一套手段,獵艷別的雌性生物。即便如此,還是要恭喜萊農。尼諾是人是鬼,并不重要。他只是萊農未竟的夢想;激發靈感的狐貍精。也是一把鑰匙,解開了那所名叫婚姻的監獄。萊農的才能與生命力,已經在里面關了7年。而且尼諾還長得又高又帥。不中一番尼諾蠱,怎知自由撲鼻香。很多很多年前,當他們還是少年人時,萊農的天才女友莉拉,跟尼諾顛鸞倒鳳不知天地為何物的時候,對萊農說過一句話。用抵達神跡的眼神:我希望至少一次,你能感受到我現在的感受。莉拉16歲就結婚,被家人趕鴨子上架式地嫁給不愛的人。婚后不是被利用欺騙,就是挨揍強暴。狐貍諾出現后,隨便來兩句:你太聰明了,跟不上你的腦子。再從卡拉馬佐夫兄弟談到狄多女王,從反法西斯政權談到世界革命浪潮。還不是男人慣有的爹味說教,不是普通卻自信的語調,就是在跟你平等地交換觀點。莉拉,這個一生不被任何男人征服的倔脾氣,就輕松被迷倒。因為她們不知道還有這樣的男人,會肯定并贊賞女人的大腦,會照顧女人的情緒和需求。不知道還有把女人當做和自己一樣的人的男人。而且還長得又高又帥。莉拉以為這就是愛情。一臉愛真香,求求你也去嘗嘗的表情,對少女萊農說:“我結婚之后,才知道做人女朋友的滋味。”“我希望你這輩子能感受到我現在的感受。”這成為一句詛咒。萊農走出了那不勒斯貧民窟,是整個街區唯一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孩。上過名校,出過小說,辦過宣講會。接受過媒體采訪,大頭照片印在國民報紙的文化版面上。她嫁的不是肉食店小老板,街頭惡霸,泥瓦匠,加油站工人。她的丈夫彼得羅是大學教授,出身學術豪門。看上去,萊農該有一段跟莉拉,跟老家的所有女孩都不一樣的婚姻才對。可惜家世高貴、知識淵博,并不能改變男人的本質。反而因為在傳統結構里獲得的利益更多,搞不好更頑固。教授反對妻子避孕,反對女權運動,反對男人做家務。是女兒受傷,只會在旁邊干瞪眼的生活白癡。僅有的幾次幫忙——也不知道為什么做自己家的事要稱為幫忙——對話往往是這樣的:“現在要怎么辦?”“你去拿創口貼。”“創口貼在哪兒?”“你到底是不是這個家的人?”他還有射精障礙,性能力堪憂。在臥室,在廚房,在廁所,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萊農從來得不到快感,得不到一句:你愿不愿意?你舒不舒服?小說原文:婚姻和人們想的不一樣,它像一個機構,剝奪了性交的所有人性。彼得羅不反對萊農繼續寫作。但有個前提,不能占用他的時間。也就是不能要求他分擔萊農的工作。帶娃、洗衣、做飯、刷碗,一切家務事,都理所當然落到萊農一個人的身上。于是在懷孕落下的坐骨神經痛,在喪偶式育兒里,萊農這位曾經的天才少女作家,再沒有寫出一個字。她徹底成為彼得羅的附庸。彼得羅不擅交際,沒有朋友,于是萊農也沒了朋友。彼得羅不關心世界新局勢,一心沉迷古典語研究,于是萊農也漸漸對外面的革命浪潮,一無所知。如果她提出反對意見,指出她丈夫的錯誤和無能本質,她還會挨耳光。跟她老家里,那些嫁給半文盲大老粗的女孩沒什么兩樣。公平地說,彼得羅并不是個十惡不赦的丈夫。尤其在外人眼里,他還會起立和女士握手,已經強過那不勒斯的大部分男人了。他還堅持不請保姆,理由是不允許家里出現奴隸,滿口的仁義道德。關起門來,老婆終于爆發:那你就是讓我做你的奴隸!嫁給這種對外唯唯諾諾,對內耳光出擊的男人,都是滿肚子的啞巴虧。婚姻的本質,真的是一種奴隸制度嗎?推崇平等自由,反對剝削的教授,為什么會那么理所應當地剝削他老婆?這是意大利70年代的故事。可能還在如今的中國上演。所有這部作品才在國內引起那么多共鳴,所以會有這篇文章出現。彼得羅不是壞人,他只是父權制的既得利益者。還選錯了老婆。他看中萊農漂亮、溫柔、高學歷,也看中她出身貧寒。以為這種底層高攀上來的女孩,不會像他媽、他姐那樣強勢高傲,不受控。他以為他娶了個對外帶得出手,對內低眉順目的老婆。可惜因為他從來都沒正眼瞧過萊農的書,也從不跟萊農交流他的研究或想法,所以根本沒真正走進過萊農的精神世界。這是個還長著一臉青春痘時,就已經在反思父權制度下女性的命運。《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的經典時刻:走在街區上,看到了哄著孩子不哭的母親,臉上緊皺的眉毛和深刻的皺紋;看到了年紀輕輕的女孩子,一手抱一個孩子;看到了追著孩子大罵的母親,面目猙獰;看到了一個老頭子假裝有趣地對著兩位中年女性說著什么,女性也假裝有趣地附和甚至諂媚地笑……她們是妻子,是母親,是依附男人而生的女人,唯獨不是她們自己。常年的消耗下,她們漸漸失去了女性的身體和心理特征,變成了男人。她不甘落后于莉拉,也想體驗性愛,就主動誘導尼諾他爸,上一代渣男之王。發生關系后,穿上裙子翻臉不認人。老渣男還誤以為是自己的才華迷住了少女,要和少女約下一次。萊農嚴詞拒絕,讓他永遠不要來找自己,老頭子只是她完成一個想法的工具而已。這是個從來都不被舊規矩綁架的叛逆女孩。跟彼得羅壓根就是南轅北轍的兩個人。甚至這場蹩腳婚姻,也是萊農不動聲色主導的。書里寫得更明白,她得知彼得羅的家世后,開始纏著彼得羅。彼得羅的媽幫她出版了第一本小說,幫她打通渠道,包裝成作家,不必回鄉做個默默無聞的小學老師。在出軌前,她就是一個老渣女了。自私、逐利、做得出,滿腹向上爬的野心,像個男人一樣。當然如果她是個男人,她的出軌故事就是一套老掉牙的劇本:靠富婆老婆發家的窮小子,七年之癢后,跟漂亮又茶藝滿分的初戀跑了。那就不會有這篇文章了,因為太平常,太不新鮮了。因為她不是男人,所以即便抱著有利可圖的目的走入婚姻,也一樣吃了一肚子啞巴虧。就這樣,尼諾聞著味兒來了。依然是勾搭莉拉時的那套綠茶操作,他會帶孩子,會幫萊農洗碗做家事。還會肯定她的才華:“女人如果只照顧孩子和家里,會壓抑她的才智。”“這種社會是會出問題的,雖然這個社會還沒意識到。”“我當然看了萊農的書,但你(彼得羅)肯定沒看,你不要看了,那不是你看的東西。”“你沒有萊農聰明。”萊農已經滿心滿眼炸煙花了。她跟當年的莉拉一樣掉進了尼諾的陷阱。一個主張女性權益的男人,滿足了她們對愛情的想象。何況他還長得又高又帥。后來在陷阱里摔得一身爛泥,才醒悟愛情虛幻不可相信,男人的花言巧語是另一種別有用心的利用,那都是后話了。反正即便沒有尼諾也會有別的契機,總之萊農的婚是離定了。因為彼得羅已經完全不能控制她了。她的出走,大概宣告一個把婚姻當賣身契,像她母親那樣,丈夫陽痿、無能、打老婆,也照樣要忍受一輩子,忍到胃癌發作的時代,已經永遠過去。像萊農和莉拉這樣的現代女人,是否還需要婚姻,需要怎樣的婚姻?這是70年代的意大利人,和現在的我們,正在探索的問題。<hr/>為什么女人成為了現代女人,而男人跟上一代、上上代,每一代男人都沒什么區別?女明星清醒了,她老公還活在100多年前
supermmc 26分鐘前 終于等來了第三季,我會在這個回答里對每一集做一篇評論<hr/>她所面對的“human”——評電視劇《我的天才女友 第三季》第一集張雍 在觀看這一集的過程里,女主角埃萊娜所受到的“壓迫感”隔著屏幕撲面而來。而她之所以遭受到各式各樣的、面孔繁復的“凝視”,僅僅是因為她在小說里書寫了“性愛”,甚至,僅僅因為她是一位女性。為了能夠更為全面地展示埃萊娜所處的危機情境,編導在第一集便讓埃萊娜“游走”于兩個“空間”——代表著愚昧的故鄉與代表著精英階層的米蘭。縱使拿到了高學歷、縱使有了代表作,但是埃萊娜在家庭里仍然被視為一個“附屬品”,她的家人不考慮“她”個體的思想,只在意“她”是否會給“他們”這個所謂的“家”丟臉。所以,她的母親沒辦法接受她的結婚儀式的設想,她的弟弟們沒辦法接受姐姐寫下讓他們感到“羞愧”的小說。在她的故鄉,還有一些人,借助著對于埃萊娜的“凝視”,來滿足著自身可憐可憎且卑微的“優越感”。于是,再堅強的埃萊娜也不可避免地接近于“崩潰”。在埃萊娜的幻想里,整個城市的人向她奔來,只為羞辱她、打敗她。這一個場景的處理手法,非常直觀地投射出了埃萊娜所承受的輿論之重。當她離開故鄉,回到米蘭,第二個“空間”——充滿著高級知識分子的空間,浮現出來。那么,在這樣一個空間里,埃萊娜會得到她所應得的禮遇與尊重嗎?答案是否定的。不管是老教授、畫家,亦或是成為了年輕教授的尼諾,他們這些表面上“光鮮亮麗”的角色,仍然是從內心深處散發著對于埃萊娜,或者說是“埃萊娜們”的輕視。他,或者說是“他們”,仍然像埃萊娜的家人一樣,自覺或者不自覺地將埃萊娜視為“附屬品”。而他們所依憑的內在邏輯,無疑是男權社會所賦予他們的“話語權”。著名學者戴錦華老師在一次訪談里提到,“到現在為止,在歐洲所有主要語言當中,man還是男人,而男人也就是人類,human,歷史就是his-tory,沒有her-tory。這是基本的議題,這是基本的現實,而且今天整個資本主義是參照著父權制基本結構建立起來的,現代資本主義是父權制的最新版本和最新形式”。對于埃萊娜而言,如何去打破“human”的敘事以及戴著各式各樣面具的“凝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張雍2022年2月8日
138****8979 21分鐘前 《我的天才女友》第三季,尼諾為了勾引萊農,當著萊農丈夫的面不斷表現出自己不讓女人勞動、尊重妻子的個人時間,討好著萊農的孩子,不斷肯定萊農的個人價值,比如文筆好、做菜好吃、把孩子養得美麗優雅。而強烈對比之下的彼得羅,木然、呆滯,不曉得帶孩子,不斷指使妻子,辨認不出妻子對尼諾的愛意,只知道工作,純純直男一個。看完覺得非常有意思,這段比書里有意思多了。彈幕上評,好家伙,要不是開了上帝視覺,我也著他的道。好比被評為綠茶一類的女性,不斷在丈夫身邊搖擺,盛贊丈夫肯付出、辛苦又有能力,身段柔軟,對比出妻子的冷漠和愛指責。而實際上尼諾是個怎樣的人呢,大家都知道,外表魅力出眾、才情滿溢,實際四處留情,一旦對女人膩味,就會絕情離去,盡管這個女人懷了身孕。彼得羅看似忠于妻子和家庭,認真工作、踏實上進,其實推卸責任、性格暴躁、剛愎自用。這就促使了典型的家庭出軌事件,夫妻雙方看不到對方的價值,從而外在去尋求贊賞,盡管出軌對象給不了任何實際的價值,不過就是情緒價值,三言兩語的安慰和贊賞,甚至還會要求資源的傾斜,出軌者也還是義無反顧去撲身。這種人物類型、事件由于太典型,我實在拍手叫好。由此,我也突然發現了埃萊娜·費蘭特的另一個厲害點,萊農和利拉可能是同一個人順從、叛逆兩面的分身,代表大部分女人內心的兩面,而彼得羅和尼諾就是大部分女人都會遇見的兩種類型。一個女人的成長,從順從到覺醒,從而開始不屑于道德,遇到兩種不同的男人,沉沉浮浮,最終走出愛情的幻想。
曲終人未散_827 10分鐘前 頭腦和才華并不一定就是恩賜,也可能成為一種負擔。埃萊娜對莉拉的幫助,是童年友誼的美好見證,也是埃萊娜對未來生活把握的證明。它包含著嫉妒,驕傲,冷漠和自我厭惡。它一邊否定著過去,一邊指向未來。埃萊娜用丈夫家庭的模版展開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如果仔細觀察,那些出版的書籍,教授職稱,階級運動無一不是底層生活的另一個版本敘事。它從來不應該比前者得到更多贊賞和褒獎。埃萊娜高中老師肯定莉拉在工廠的抗爭,否定埃萊娜為聲援莉拉寫的文章和出版的書,以及她超越階層的婚姻。莉拉輕蔑的微笑就看出了老師的嫉妒和虛偽,而她又何嘗不是在在嫉妒埃萊娜所即將擁有自己卻永遠都無法得到的未來呢?埃萊娜如愿展開了自己的生活。她在市政1??法律的而不是宗教的名義結婚,婚宴上沒有那不勒斯的人,那是一個母親只能對著時興的起泡酒問“這是什么”,一個完完全全超越那不勒斯經驗的、全新的世界。那里有她全程會以微笑面對的教授,他們稱贊她的作家身份和作品,有對知識的渴求和賣弄,她如愿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懷孕還是如期來了,寫作也擱置了。和莉拉憤世嫉俗的體驗不同,埃萊娜無論在愛情、懷孕中都感受到了更正向的力量。盡管莉拉已經在前道破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困境,埃萊娜仍然以身試法的除了自己的結論:懷孕、喂養孩子只是她自己的事情,寫作事業要為家庭讓步,婚姻束縛了她,她并不比莉拉走得更遠,知識并沒有讓她脫離困境獲得自由,她們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婚姻、家庭和孩子的消耗大于自我的找尋和實現。埃萊娜的輕浮也在浮出水面。她想用那不勒斯的經驗重新繼續小說事業,她任由自己被誘惑,愛慕那些對自己展示好感的人。對比之下,莉拉的不同在于,她從不輕易被蠱惑,也不尋求那些世俗權威的認可。她或許封閉,但確是最有核心的。在如此紛亂混雜的動蕩里,莉拉的面目從來都比埃萊娜更清晰,更堅定。埃萊娜在婚姻和事業中喪失了自己的面目。或許她從來都沒有自己的核心。那不勒斯能代表她和莉拉嗎?老城區的暴力能說明莉拉的不幸嗎?用知識武裝后的她就真的和過去不同了嗎?她擺脫母親們身上的桎梏了嗎?她在妻子、母親和作家之家真的找到獨立身份了嗎?莉拉的一針見血一如既往:如果沒有想象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幸,它們根本不意味著任何事情。也許那個沒問出來的問題是:從家庭和婚姻中出走的女性,未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