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兩省”這條高鐵 終于要通了?
中國新聞周刊消息,最近,濟鄭高鐵的山東段和濮陽至省界段,分別進入了試運行。
這意味著濟鄭高鐵全線開通運營已經進入倒計時。
濟鄭高鐵全線分鄭州至濮陽段、濮陽至省界段、山東段三段,其中鄭州至濮陽段已于2022年6月20日開通。
濟鄭高鐵是國家八縱八橫高鐵網的重要連接線,起點和終點分別是山東省會濟南和河南省會鄭州。從2015年項目官宣至今,其線路爭議一直備受關注。
時隔8年,這條連接兩個北方經濟大省省會的高鐵終于開通在即。
博弈多年
濟南與鄭州同為萬億GDP城市。
2022年,濟南GDP為12027.5億元,鄭州為12934.7億元,均進入全國前二十名,兩城直線距離約370公里。在相鄰的萬億GDP城市中,濟南和鄭州是唯一一對至今未開通高鐵的城市。
事實上,從開始籌劃到最終成型,濟鄭高鐵的線路之爭,一直不斷。
長期以來,關于濟鄭高鐵的走向,存在北線方案和南線方案。北線主要途徑的城市是鄭州-濮陽-聊城-濟南,南線則是鄭州-蘭考-菏澤-濟南。河南力主北線,山東力主南線。
北線從聊城走齊河,利用石濟客專接入濟南新東站;南線從聊城到長清,接入濟南西站。北線有石濟客專路線可利用,成本低,河南也可借此讓濮陽通高鐵,實現市市通高鐵的任務。南線則可使濟南西站成為京滬高鐵和鄭青高鐵的十字樞紐站,引領濟南西部發展。
究竟選擇北線方案還是南線方案,多年來消息紛繁。
2016年6月,河南媒體《大河報》報道稱,最新發布的濟鄭高鐵河南段選址意見書,基本為南北線路的選擇畫上了句號,河南、山東兩省基本確認了濟鄭高鐵的線路大致走向,明確濟鄭高鐵走北線。
到了2016年10月,濟鄭高鐵河南境內的鄭州至濮陽段正式動工;11月初,濮陽段到新鄉段正式開工。
但到2017年1月,山東當地媒體《生活日報》援引山東省發改委人士的消息稱,備受關注的濟鄭高鐵山東段南北線之爭基本告一段落,原中國鐵路總公司支持走南線。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確定高鐵線路過程中,地方政府享有不小的話語權。最近幾年,隨著國鐵集團債務的增加,在高鐵建設層面,地方政府依靠貸款等手段,出資比例在不斷上升,其話語權也在提升。
由于建設高鐵過程中涉及征地、拆遷等一系列關鍵性的操作,地方政府對于工程進度的影響,非常關鍵,這為線路之爭,留下了博弈空間。趙堅說。
包括山東在內的東部地區,高鐵建設以自籌資金為主,國家支持有限。甚至山東建設的日蘭高鐵中,日照到曲阜段完全由地方政府出資建設。相比較而言,中西部地區修建高鐵,國家的扶植力度大一些。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楊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有鐵路行業知情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山東之所以堅持南線方案,建設資金是其中重要因素。這位知情人士說,如果濟鄭高鐵采用南線方案,就與山東計劃修建的日蘭高鐵有一段線路重合,山東可以‘一線兩用’。最終山東接受了濟鄭高鐵北線方案。2020年6月,濟鄭高鐵山東段正式開工。
合作待加速
濟鄭高鐵建成通車后,鄭州將形成米字格局的高鐵網絡。毫無疑問這將繼續提升鄭州的交通樞紐地位。
濟鄭高鐵經過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加快形成以一字型幾字型和十字型為主骨架的黃河流域現代化交通網絡。其中,一字型為濟南經鄭州至西安、蘭州、西寧的東西向大通道,濟鄭高鐵全線通車之后,有助于完善黃河國家戰略中的一字型大通道路線。濟鄭高鐵將構建起山東半島與中原及西部地區聯系的快速客運通道。
2022年,山東GDP為8.74萬億元,全國排名第三,在北方省份中排名第一;河南GDP為6.13萬億,全國排名第五,在北方省份中排名第二。
在中國社科院社會所研究員牛鳳瑞看來,這一高鐵的開通,受益的不僅是這兩座省會,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對沿線經濟較薄弱城市的帶動作用。
在線路選擇方面一般都會有政策傾斜,比如經過老區或者一直缺少鐵路的地區。楊浩說。
以河南北部的地級市濮陽為例,在濟鄭高鐵開通之前,外界對其的印象甚至是濮陽沒有火車或濮陽沒有鐵路。事實上,湯臺鐵路經過濮陽,但從2003年5月就因鐵路改建工程的影響客運業務被終止。此后在鐵路客運方面,濮陽仿佛一座孤島。濟鄭高鐵的開通,對濮陽發展的影響不言而喻。
此外,魯西地級市聊城,此前一直沒有高鐵,濟鄭高鐵全線通車后,聊城也將結束不通高鐵的歷史。
作為北方經濟最強的兩個省份,近年來關于山東、河南兩省加強合作,抱團發展的呼聲不斷。
而兩省政府近期也共同簽署《關于加強交通互聯互通 服務支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合作協議》,該文件明確,兩省將共建沿黃陸海大通道,以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協同發展。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濟鄭高鐵的開通,正是魯豫兩省抱團發展的良好契機。
但交通互聯可能僅僅是開始。在牛鳳瑞看來,對于山東和河南而言,要想抱團發展,還需要更深層次的謀劃。
山東、河南由于省域面積較大,在產業規劃層面,都相對獨立,都擁有自己完整的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群之間的協同發展。牛鳳瑞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而在區域一體化中表現較好的長三角地區,在產業鏈協同方面,獨具特色。
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四大產業,是長三角區域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為推動四大產業補鏈、強鏈、固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產業集群,早在2021年,第三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層論壇上,江蘇、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省長共同揭牌成立了上述四個重點領域的長三角產業鏈聯盟。
相比而言,不論在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層面,河南、山東兩省的協同、合作,還遠遠不夠。
交通聯系更加緊密后,產業鏈的協同需要盡快跟上。牛鳳瑞分析。
編輯:周楊責編:吳忠蘭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