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去年熱浪死亡人數增加兩倍多 氣候變化從你的健康里偷走了什么??

澎湃新聞消息,11月19日,中國版《2023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發布會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這也是全球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連續第4年發布追蹤氣候變化及其應對行動對中國人群健康影響的報告。

近幾年,氣候極端事件已經成為全球和中國的新常態。2021年河南暴雨,2022年長江流域干旱,2022年、2023年多地的極端高溫天氣嚴重威脅著公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中國受到的氣候變化影響以及近年來采取的氣候行動備受關注。

隨著全球氣候風險持續上升,健康議題在全球各國都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月底即將召開的聯合國氣候大會首次設立了健康日,在今年《柳葉刀》創刊200周年之際,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也成為了這家國際知名刊物關注的焦點議題之一。

去年熱浪死亡人數增加兩倍多 氣候變化從你的健康里偷走了什么??

在發布會上,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教授指出,應對氣候變化與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是我國的兩大戰略問題,這兩大問題的解決需要跨學科的系統深入研究。今年的《中國報告》在往年的基礎上改進了評估指標體系,更全面追蹤氣候變化及其應對行動對我國人群健康的影響。

報告發現,相比于上世紀90年代,現在受熱浪影響的65歲以上老人死亡人數上升了85%,若按照當前排放路徑,到本世紀中葉這一數字將增長至433%。而2022年其中一半全球熱相關65歲以上老人死亡發生在亞洲。2022年破紀錄的熱浪導致中國人均熱浪天數達到21天,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達到破紀錄的5.09萬人。

清華大學地學系教授、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任蔡聞佳教授告訴澎湃新聞。我們發現氣候變化對人群健康的威脅仍在持續增大。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些風險好像離我很遠。但事實上,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我們的行為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同時氣候變化也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去年熱浪死亡人數增加兩倍多 氣候變化從你的健康里偷走了什么??

氣變敲響全球健康警鐘

世界氣象組織稱,2023年極有可能是地球12萬年來最熱的一年。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發言中表示,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現在是全球沸騰的時代。頻發、廣發、強發、并發的極端氣候事件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新常態,持續攀升的氣候變化健康風險,正在為我們敲響氣候警鐘。

為持續追蹤全球氣候變化態勢,深入探討目前亞洲和中國面臨的氣候與健康問題,今年的發布會首先從亞洲視角對剛剛發布的《全球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2023》做了解讀。

亞洲具有著健康影響絕對值高、人均熱相關風險突出、區域性氣候風險擴散、空氣污染的健康損害大、能源結構低碳轉型壓力大、研究關注度高等特點。2022年全球熱相關65歲以上老人死亡有49%發生在亞洲,亞洲人口居住在海平面以上不足一米的地區的比例達到2.8%,超過了第二位小島國的2.0%。

同時,亞洲國家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也給健康帶來了巨大的損害。2020年能源相關的碳排放超過了全球總排放的59%,與化石燃料相關的PM2.5導致的死亡人數占全球77%。因此亞洲在氣候變化與健康的議題研究中關注度極高。

亞洲地區貢獻了全球超過60%的人口和接近60%的碳排放。作為最大后果承擔者,同時也是最大的排放貢獻者,亞洲是全球在應對氣候健康挑戰的決定性角色。清華大學地學系助理研究員張詩卉表示。

去年熱浪死亡人數增加兩倍多 氣候變化從你的健康里偷走了什么??

中國氣候健康挑戰

在尋找亞洲方案之前,首先需要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

與過往三年發布的《中國報告》不同,2023年的中國報告不僅改進了許多評估指標,還注重災害預警的適應措施以及健康影響歸因的問題,增加了健康風險早期預警系統,以及基于生產和消費端的CO2和PM2.5排放歸因兩個指標。

今年的《中國報告》繼續由設在清華大學地學系的柳葉刀倒計時亞洲區域中心領銜撰寫,來自國內外26個主要機構的76位專家共同完成。

報告指出,近年來,極端氣候事件正在逐漸成為我國的氣候新常態。呈現出罕見事件變常見特點,比如2018年干旱的西北內陸地區出現洪澇,蘭州開啟看海模式,和2023年夏天北京連續出現40℃以上高溫等。

極端氣候事件的一個特征是常見事件破紀錄。2022年夏天中東部地區出現了持續79天的高溫天氣,長江流域夏秋連旱,經歷77天的中度干旱以上的干旱日數,都打破了196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紀錄。

在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事件影響下,健康風險上升的趨勢仍在持續,增速也遠超預期。2022年破紀錄的熱浪導致中國人均熱浪天數達到21.0天,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達到破紀錄的5.09萬人。

相比歷史基準,2022年中國平均干旱暴露的人口事件數上升906%,熱浪相關死亡人數上升342%,年平均極端降水的人口事件數上升129%。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承受熱射病、洪澇災害、氣候因素誘發慢性疾病急性發作、心理疾病和糧食安全等帶來的風險。張詩卉說。

從增長趨勢來看,極端氣候事件的人群暴露相比歷史基準出現了增長。2020年中國極端降水和干旱的總人口事件暴露數分別增長了129%和906%。2022年野火的總人群暴露相比歷史基準增加了54%。到2050年,中國預計約有4200萬人是區域海平面上升的潛在受災人群。此外,部分區域性的傳染病風險呈現范圍擴散的趨勢。例如登革熱病毒傳播的氣候適宜性指數在2021年相比歷史基準增長了68%,并且這個增長主要由歷史上適宜性指數較低的內陸省份驅動的。

看到這些數字,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些風險好像離我很遠。但事實上,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以熱射病為例,傳統型熱射病的脆弱人群,針對的是體溫調節能力不足的人群,也就是老人、孕婦、兒童和基礎病患者等傳統概念里的脆弱人群。

張詩卉繼續解釋道,但還有一種熱射病,是勞力型熱射病,這種針對的脆弱人群就是高溫環境下劇烈運動的健康青壯年。例如因為職業需要得在高溫環境下從事體力工作者的建筑工人、農民、外賣員、卡車司機、軍人或者消防員等。還有在高溫天進行戶外運動的人群,這些人即便基礎身體條件很好,在特定的條件下,也會成為脆弱人群。極端高溫下,青壯年也需要注意運動安全和勞動保護。

熱射病只是氣候變化健康風險的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還隱藏著更多鏈條復雜、因果關系不那么直接,但同樣能嚴重影響健康的風險。這些包括與極端降水和洪澇相關的直接死亡和傷害、登革熱以及其他氣候敏感型傳染病、野火引起的空氣污染及其對健康的影響、氣候因素引發的慢性疾病急性發作、海平面上升的威脅,以及氣候變化對勞動生產力、戶外安全運動時間和精神健康的影響等。

與此同時,氣候變化正在逐漸蠶食我們的日常生活空間。日益增多的高溫天氣偷走了我們的安全戶外運動時間和高效工作時間。日漸極端的天氣條件,也偷走了我們的生活舒適度。

報告發現,2022年,中國人均戶外安全運動時間損失相比歷史基準增加了68%,從1.3小時增加到2.3小時。

不經常運動的人,是不是可以躲避氣候變化的魔爪了呢?然而,氣候變化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很多人可能已經注意到,即使在沒有風雨雪的日子里,他們也會感到不適。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可能是由于極端的氣象條件造成的。2022年,大多數中國城市的舒適天數只有70到140天。張詩卉說。

氣候變化還影響著城市的舒適度。2022年,全國有58%的城市比1986至2005年的平均水平經歷了更少的舒適天數。大多數氣候舒適度下降的城市位于人口密集的胡煥庸線東南側。例如,北京的舒適天數從歷史基準的100天下降到了86天。

以2022年7月13日的上海為例,這一天戶外的濕球黑球溫度超過了35攝氏度,農業和建筑業這種重體力勞動者可能會損失超過70%的工作效率;室內的濕球黑球溫度也超過了33攝氏度,中低體力勞動強度的服務業和制造業也可能會損失超過25-40%的工作效率。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環境溫度也會影響認知功能,使腦力勞動者也面臨氣候變化的職業風險。

報告進一步指出,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行為也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2000-2020年的20年間,中國每年和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有將近1.3萬例,其中有約6500例是自然源氣候變化導致的,約6300例是人為源氣候變化導致的,也就是說,將近50%的影響來自人為氣候變化。

我們的每一次日常消費會影響原產地的氣候和環境。以2017年為例,中國所有CO2排放量的24.3%來自各省之間的貨物和服務凈貿易,15.0%來自中國對外出口的貨物和服務凈生產。

去年熱浪死亡人數增加兩倍多 氣候變化從你的健康里偷走了什么??

應對氣變帶來的健康風險

為了應對由氣候變化帶來的健康風險,近年來,我國也采取了相應的適應與減緩并重的措施。

報告指出,近兩年來,政府部門重視氣候變化與健康問題適應措施覆蓋人群逐漸擴大。28個省份的氣象部門在2022年向衛生部門共享了氣候數據,18個省份監測、預備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在2021年的得分相比2020年有增長。2022年熱浪和寒潮預警信號覆蓋人數達到3185萬。

有效的適應措施可以避免氣候變化相關的健康損害。例如,城市綠地可以通過降低都市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等途徑改善人群健康。2012-2022這十年間的城市綠地變化在我國總計避免了將近3.8萬人的過早死亡。空調的使用在2021年也預計避免了約2.3萬例與熱浪相關的死亡,但同時也會產生碳排放,所以需要鼓勵按需合理使用空調,避免產生額外的碳排放。

與此同時,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源頭舉措。中國低碳能源轉型正繼續推進,2022年中國能源系統碳強度下降4.4%,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新增投資增長11.1%。2020年中國的家庭能源消費中電力和天然氣等清潔能源的占比相比2010年都有顯著提升。

低碳轉型的持續推進也改善了中國的空氣質量,帶來了巨大的健康協同效益。2022年,相比2021年,中國337個地級市的PM2.5平均濃度下降4.2%,有70%以上的城市PM2.5年平均濃度小于35微克/立方米,達到了世衛組織一階段推薦值的標準。

但同時,報告提醒我們也要警惕化石燃料的反彈。而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繁發生,也可能阻礙低碳轉型的進程。

2022年夏秋,中國發生了大范圍長時間的極端干旱和高溫。一方面導致家庭用電的需求大幅度的增長,另一方面導致水力發電能力大幅度下降,當年9月水電發電量同比減少了30%。因此,盡管2022年低碳能源發電量增長了2318億千瓦時,但不足以覆蓋2022年總電力需求3244億千瓦時的增長,從而推動了對煤炭發電需求和消費的增長。

報告還指出,當前中國的氣候行動,雖然在適應和減緩方面都取得了穩步的進展,但與健康議題的關聯度不夠。政府官網的文章和相關文件在氣候議題中提及健康的比例不高;早期預警系統主要針對氣象信號做預警,對健康信號的關注不足;此外,對極端氣候事件的復合級聯健康影響也關注不足。

盡管如此,近年來中國政府、媒體和學界的共同努力提升了公眾對這一議題的關注。報告發現,2022年個人用戶氣候健康議題相關的百度搜索量比2021年增加了5.3倍,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用戶比例接近70%,主流新媒體發布相關內容的數量大幅提升,尤其集中在夏季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的時期。

但這樣的關注度并沒有完全轉化為行動。而且關注氣候健康的人存在有認知無感知,有感知無認知的人群錯位。

通常對風險有認識的人受教育水平和收入較高,信息獲取途徑豐富,適應能力強;而高暴露高風險的脆弱人群,由于信息缺乏或生計所迫,往往難以采取有效適應措施。另一方面,大家的重視極端天氣、輕視高溫威脅。如今年北京的熱射病死亡案例就凸顯了這一問題。張詩卉說。

報告還特別公布了由北京理工大學張弛教授牽頭開發了兩個風險查詢小程序,覆蓋了2000+個縣級市,20種職業類型和33種戶外運動類型,能夠提供實時的健康風險提示和防護建議。高溫天氣工作風險查詢的小程序還能獲取未來8或24小時的風險預測。

去年熱浪死亡人數增加兩倍多 氣候變化從你的健康里偷走了什么??

高溫天氣戶外運動風險查詢小程序

去年熱浪死亡人數增加兩倍多 氣候變化從你的健康里偷走了什么??

高溫天氣工作風險查詢小程序

發布會場外,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師生搭建的巨大的藝術裝置天狼星空間格外引人矚目。裝置模擬了在高溫熱浪影響下超負荷運轉的人體身體,在古希臘人們認為天狼星的出現代表了夏天的來臨。

這個藝術設置呼應著此次報告的主題,意在提醒每一個參觀者:健康與危機僅一線之隔,氣候問題痛及你我,每一個人都需要行動。

編輯:唐文培責編:廖異審核:馮飛

編輯 舉報 2023-11-21 12:18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