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省份已開始試點美育中考,超六成受訪家長關心課程設置?
12月14日,教育部召開記者招待會,介紹十三五期間加強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工作的成果。據教育部體育衛生和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介紹,全國已有9個省開始考試美育。在此期間,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善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深化了學校美育工作的設計,引起了關注和成為話題。
最近,中國青年報<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506名學生家長進行了調查,95.0%的回答家長關注意見的發表。推進學校美育工作,62.2%受訪家長最關心如何安排課程設置,67.9%受訪家長建議探索符合不同年齡段的美育方式。
回答家長中,一線城市占29.9%,二線城市占48.1%,三四線城市占19.8%,城鄉占2.2%。幼兒家長占13.5%,小學生家長占56.9%,初中生家長占22.4%,其他占7.2%。
推進學校美育工作,62.2%的回答家長最關心如何安排課程
在北京工作的呂彬,孩子上小學。她說,美育入學考試的消息一出來,朋友圈和家長群就開始討論大家都很關心學校美育工作的進一步計劃。在
調查中,95.0%的回答家長關注意見的發表。互動分析顯示,二線城市的回答家長更加關注,小學生的家長和中學生的家長更加關注。
來自遼寧的程艷,孩子上小學三年級。孩子從3歲開始接觸繪畫。當時我們偶然發現,孩子對顏色的變化感興趣,所以想把繪畫作為她的興趣來培養。
自己的孩子在繪畫上開始并不晚,但關于美育和未來的考試,程艷還有很多疑問。非常承認加強孩子的審美教育和藝術素養,如果把考試作為指揮棒,怎么考試,怎么學習?
數據顯示,對于學校美育的工作,回答家長最關心如何安排課程,接下來是否進入升學考試,如何加強教師的力量。其他方面,如何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如何公平考察,如何培養良好的培養氛圍,如何改善藝術會場設施設備等。
我同意重視孩子的美育教育,盡量全面發展。呂彬關心的是評價標準。現在大部分中考相關科目都有相應的補習班。現在孩子在語數英語方面有很大的學習壓力。升學后申請美術班不是嗎?”
調查中,74.9%的受訪學生家長認為,《意見》的實施能有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與此同時55.9%的受訪家長也坦言,擔心美育教育會增加孩子的學業負擔。
中國教育科研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美育應根據學生興趣、課程標準進行,同時改革評價體系,使評價更加多樣化。
67.9%受訪家長認為探索符合不同年齡段的美育方式
北京90后崔蘭有4歲的孩子。她認為美育首先應該讓孩子愛美,同意美的價值。崔蘭回憶起童年的成長經歷,我的父母也很重視教育,不僅關注我的學習成績,還關注培養興趣愛好。當時我特別喜歡書法,學習了硬筆和軟筆。但是,在音樂上我沒有天分,五音不完整也沒有樂器。但是,我記得上音樂課的時候,老師不僅教我們唱歌,還教我們各種各樣的民族樂器,讓我們欣賞各種各樣的樂曲,感覺受到了很多熏陶,至今我對古典音樂、民族音樂感興趣。
我覺得美育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內涵也比較豐富,到底怎么細分,可能需要不斷探索。呂彬認為,美育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讓孩子愛藝術,積極生活。
如何理解美育教育?調查顯示,66.8%的回答家長認為要提高孩子對藝術經典、傳統文化的共鳴,66.1%的回答家長認為要培養孩子的藝術特長。另外,陶冶情操,提高審美能力,提高創造性,激發創新活力,愛生活,提高生活質量等。
來自河南安陽的趙夢,有個上小學的女兒。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趙夢關心孩子的素質教育。趙夢覺得藝術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教學資源和氛圍,因此她非常關注美育教育的開展和評價標準的設置。“像我小時候在老家縣城上學,藝術對我們來說都是‘奢侈品’。我很希望孩子能夠享受更為優質的教育、全面發展”。
趙夢認為,推進美育教育需要材料教育,評價標準也需要更多樣化、科學化。比如藝術術類型多種多樣,如果孩子不擅長繪畫,他們可以喜歡篆刻。另外,城市、農村的孩子能接觸到的美育教育是不一樣的,但鄉村也有不少城市所不具備的特色,有些地方有很好的鄉土藝術,可以考慮進入當地教育課程”。在
調查中,67.9%的回答家長建議探索符合不同年齡段的美育方式,67.3%的回答家長建議完善美育教育的硬件條件,60.2%的回答家長建議將美育與其他教育融為一體。另外,建立科學評價機制,滿足城鄉教育差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