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機》:一場用美學掩蓋冷酷的自圓其說?
上映不久,一部討論“放棄家庭生活”話題的泰國電影《時光機》,講述了一位留學歸來的設計師非常崇尚極簡主義,她計劃將自己的房子翻新成極簡風格,將舊東西整理出來扔掉。尷尬的是,閨蜜送的生日禮物也被歸為“垃圾”一起扔掉。后來她發現自己這樣扔東西,真的很不合適。于是她決定把閑置但有用的東西賣掉,然后用同樣的方式把同學朋友的舊東西還給原來的主人。
看到這一點,電影原本以為在清理舊事的時候會跟著女主追上時光機,在解決當下矛盾的同時追尋過去,進而實現電影中人物的自我成長。結果整理出來的舊東西都是酸酸的過去,現在的矛盾還沒有解決,一些放不下的舊恨浮現,自私自利的女主人的設計變得更加清晰。有網友評論,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放棄”,也不是所謂的極簡主義。極簡主義是一種審美追求,如果作為生活美學來用,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處理人際關系有點不近人情。整部電影是一個自私的人表演的自我感動的儀式。每個人都有選擇把過去拋在自己生活后面的權利,但要<愛尬聊_百科知識大全>學會適當地說再見,單純的“放棄生命”是無法理清自己的感情的。
影片結尾,主人公極簡的生活得到了實現,但空蕩蕩的房子就像她空蕩蕩的心。影片中主人公的做法給觀眾提供了一個極簡生活方式的錯誤模式。極簡生活不是盲目拋棄,而是應該簡單健康。對象少,但內心豐富,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