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竟然選“戰” 韓國人選“過而不改”?
它& # 039;又快到年底了。
海叔注意到日韓有些人發表& quot年度漢字& quot一個接一個。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讓& # 039;讓我們來看看日本和韓國公布了哪些年度漢字!
01
據一些日本媒體報道,12月12日,日本京都最著名的寺廟清水寺的高僧森慶范寫下了& quot戰爭& quot。這是它發布的日本2022漢字。
范森寫了這個詞& quot戰爭& quot
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漢字能力鑒定協會對& quot戰爭& quot。據說& quot戰爭& quot非常符合現在的世界格局。比如3354
烏克蘭沖突是一場& quot戰爭& quot;
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是& quot戰爭& quot;
日本政府本月將發行《國家防衛戰略》,這也是一個& quot戰爭& quot!
在海叔& # 039;s看來,所謂的& quot年度漢字& quot日本歷年出版的一般都與當年的時事新聞有關。從新聞學的角度來看,誠然,——俄烏沖突以及沖突<愛尬聊_尬聊百科>引發的西方一些國家的通貨膨脹都是今年的新聞熱點。新聞業有一個& quot接近度& quot原則。也就是說,對于日本人來說,總的來說,大多數人不& # 039;我對俄烏沖突沒有同樣的感覺。至于新冠肺炎疫情和俄烏沖突導致的價格上漲,當然也有一些經驗。
5月25日上午,東京江戶川的老年設施的居民接種了第四劑新冠肺炎疫苗。圖片:共同社
但是對于日本來說,終于有媒體或者社會人士意識到——日本在修改《國家防衛戰略》,這會導致日本& quot戰爭& quot。在海叔& # 039;在美國看來,這足以引起日本有識之士的注意。
海叔& # 039;之前的文章《防衛省想通過AI主管輿論?》已經做了深入的分析。岸田文雄當局想做好戰爭準備,以便達到能及時作戰的地步。其準備的遠程巡航導彈,新一代戰斗機,包括國防部& # 039;美國想通過人工智能控制輿論,這可能是拖美國后腿,尋求& quot戰爭& quot在臺灣海峽。
今年的日本漢字實際上是& quot戰爭& quot,我希望這不是預言!
02
在韓國,據韓聯社報道,由韓國三大教授團體創辦的《教授新聞》評選出的2022年度韓裔中國人習語是& quot傳遞但不改變& quot。
所謂的& quot路過不改& quot?
南韓評價年度中國習語,& quot不加改變地通過& quot
這個習語來自中國& # 039;古書《論語衛靈公》:& quot;孔子說,& # 039;如果你不& # 039;別改變它,你& # 039;你太過分了。'"意思是& quot如果你有過錯但不& # 039;不改正它,這才是真正的錯誤& quot。
對于2022年的韓國來說,梨泰院踩踏事故已經成為韓國人難以忘懷的痛。更別說,今年韓國總統尹世月上臺后,把總統府搬出了傳統濃郁的青瓦臺。此外,在他帶著妻子進行各種海外訪問后,一些新聞媒體報道第一夫人在外交場合的穿著和行為不得體,總給人一種相當尷尬的感覺。
尹熙月在迎接從2022年卡塔爾FIFA世界杯歸來的韓國球員時大秀球技。
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尹西月似乎發現了媒體在盯著他看什么。韓國足球隊從卡塔爾回國后,在歡迎宴會上,尹熙月說,在他眼里,韓國隊就是世界冠軍。對本屆世界杯成績不盡如人意的韓國隊表現出如此的熱情,并在宴會上大秀球技,尹熙月似乎贏得了一些人的好感。
我想知道這是不是& quot改變事物& quot?
03
仔細看看日韓出版的年度漢字3354。
日本被稱為& quot年度漢字& quot,
韓國被稱為& quot年度中國習語獎& quot。
相比之下,韓國出版的好像比日本出版的更有學問。
但是,海叔想說,除了中國,只有新加波和日本仍然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新加坡本身使用中文,并采用漢字作為其官方
至于朝鮮半島,現在漢字用得越來越少了。在韓國,甚至有人擔心,將來韓國沒有人能讀懂它的古籍。
這不是危言聳聽!畢竟在古代,在韓國人& # 039;的訓練和發音出現了,所有的文字記錄都是漢字。如今去華南旅游,在一些歷史遺跡中仍能看到漢字,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但是韓國年輕人呢?
你知道,韓國& # 039;的年度中國成語實際上是由中國各大高校的935名教授評選出來的。這些人有的年輕時就認真學習過中文和中國書法。但是現在,有多少韓國年輕人會去學習漢字呢?這樣的年輕人在海叔真的很少見& # 039;在韓國的經歷。
好在至少韓國在出年度漢字,大學教授級別的人在出年度漢字。這繼承了朝鮮半島自古以來的一個趨勢?!J識漢字并能通讀的多為文人、知識分子。這就導致了漢字好看的社會風氣。我相信,隨著東亞地區包括韓國、日本,當然還有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文明進步,漢字總有一天會在這些東亞國家重新流行起來。
甚至當中國空間站所有的鑰匙都是中文的時候,在未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會相信他們會讀漢字,甚至會寫漢字。在日本和韓國,中國許多人曾經像中國學者一樣流利地使用漢字,相信漢字文化的繁榮將再次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