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你的人生,不需要別人定義?
三個不同背景、不同出身的30歲女人如何在上海這座浮華的城市里成長,是熱門電視劇《三十而已》的核心命題。該劇以長久以來附著在女性身<愛尬聊_生活百科>上的年齡焦慮為賣點,一經播出便引發各種討論。
努力實現階層躍升,還要照顧已婚未育,不愿長大的上海本地白領丈夫孩子;鐘的全職中產家庭主婦;從外地來滬打拼、躊躇滿志的王曼妮,對應著某一類都市女性的自我狀態和自我期待。
這三位女性雖然都面臨著特定的生活困難,但她們都有著好看的長相和身材,有著超出收入的消費能力,也有很多帥氣的男性追求者。所謂獨立,都是為了迎合主流價值觀的努力。從這個角度來說,這部劇的立意和《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熱門綜藝不謀而合。
“美麗優雅”是當下輿論對30位女性形象的塑造。雖然它可能不符合現實,但它實際上創造了一種新的城市女性模式,然后成為一種需求。這種要求是全方位的,無論是外貌還是才華,也很考驗一個人的經濟實力。所以這部電視劇看似著眼于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的獨立,但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依然是消費力。
劇中幾次表現三個主角通過消費來完成成長。需要一個愛馬仕才能進入上流社會,鐘需要通過購物來完成自己的蛻變,而需要在游輪上升級自己的船艙來激勵自己奮斗.
擁有高學歷和專業能力的顧佳,為了丈夫的事業選擇成為家庭主婦,不惜一切代價想把孩子送進貴族幼兒園取悅有錢人的妻子們。即使她那么優秀,她的丈夫仍然和一個年輕女孩有染,甚至欺騙她。
一個人在上海打拼的王曼妮,對工作精益求精,只想在上海有一個自己的家,卻也遇到了讓自己成為“第三者”的渣男。
鐘,上海人,從小沒吃過什么苦,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穩定的婚姻。她的生活看似無可挑剔,實則千瘡百孔。我老公和她幾乎沒有交流,她也沒有自己的主見。
三個女人,三條命,幾乎代表了社會上所有的女性階層,但是無論她們是什么樣的身份,多么優秀,但是到了30歲,她們無一例外的都遭受著不公。
但是,每個人,不管是男是女,到了一定年紀都會受到一些外人的質疑:
“你都30了,怎么還沒結婚?”
“我30歲了。我在大城市沒有自己的房子。我為什么不回老家?”
“我要在30歲的時候創業。萬一我失敗了呢?”
類似這種聲音,我們都或多或少聽過,而且大部分來自于我們最親近的人。
但仔細想想,我們才30歲,人生的一半還沒到。為什么不能好好打一場?就像《三十而已》劇中的三個女人一樣。
30歲的顧佳不再只是丈夫身后的女人。她進商場是為了保命,她比別人更冷靜。
30歲的王曼妮可以鼓起勇氣說出她最真實的想法,告別錯誤的人。她決心專心工作,事業是她在上海最大的底牌。
30歲的鐘開始了她的業余創作,生活給她帶來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養料。
才三十歲,還早著呢。你害怕什么?
我們害怕是因為害怕年齡,認為到了一定年齡就應該做出一番事業或者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