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作者是誰啊??
請問,明史<愛尬聊_百科詞條>作者是誰啊?
紅色龍 2022-04-28 15:51 《明史》總編纂不是張廷王,是張廷玉。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號研齋,謚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封三等伯,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之元老,居官五十年,后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后依然配享太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史酒醉天下 2022-04-28 15:51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漢書》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編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 《后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后,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總知其務”,并主編《隋書》。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 陳壽作(233—297)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認為的《唐書》淺陋,下詔重修。前后參預其事的有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人。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wjysm#p#oneBB#p 2022-04-28 15:52 中華書局1974年出的明史,一共28冊,精裝版和平裝版殼子一樣,你現在看到的28冊的明史是啥樣,那時候就啥樣,中華書局一只沒變過,作者是張廷玉
dong2356 2022-04-28 15:52 四史為下面的1 2 3 4 要么是從《史記》開始到《明史》為止的“二十四史”,包括 1. 史記 漢· 司馬遷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后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后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要么是被成為“前四史”的《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
dudusam#p#順勢而為4 2022-04-28 15:53 春秋:是孔子 戰國策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 《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 明史,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
E23****8510 2022-04-28 15:54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作者|卷數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3 后漢書 南朝 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65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 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 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朝 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朝 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 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后晉 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朝 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歷史 三國時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后漢書》出現后,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后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后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后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正史”這個名稱見于《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之一。我國民族有著忠實記載歷史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使得我國在幾千年來能夠保存下大量的歷史資料,史料之豐富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不能媲美的。這部《二十四史》,就是從漢武帝時起,到清朝乾隆年間止,經過歷代史學家們編著積累而成的。 這套史書,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歷時4000多年,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編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含著大量的歷史資料。它不僅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而且還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的階級斗爭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實生活情況;有關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觸目皆是。 《二十四史》雖然具有許多優點,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學家之手,存在很多問題。從隋文帝楊堅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書的編寫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設官修史,一般都由當朝宰相監修。因此,歌頌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階級斗爭的事實真相,丑化農民起義領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標準來褒貶人物等,比比皆是。歷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圖用修史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統治階級挑選過的,有的甚至經過歪曲和篡改。我們今天利用這些材料的時候,必須謹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紅色龍 2022-04-28 15:51 《明史》總編纂不是張廷王,是張廷玉。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號研齋,謚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太子太保,封三等伯,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之元老,居官五十年,后因得罪乾隆帝,險些遭禍,后依然配享太廟,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族大臣。
史酒醉天下 2022-04-28 15:51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漢書》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后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編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 《后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 《隋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本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后,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總知其務”,并主編《隋書》。 《三國志》,六十五卷,包括《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 陳壽作(233—297)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是唐代設館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 《新唐書》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 宋仁宗認為的《唐書》淺陋,下詔重修。前后參預其事的有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王疇、宋敏求、劉羲叟等人。 《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明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歷史。
wjysm#p#oneBB#p 2022-04-28 15:52 中華書局1974年出的明史,一共28冊,精裝版和平裝版殼子一樣,你現在看到的28冊的明史是啥樣,那時候就啥樣,中華書局一只沒變過,作者是張廷玉
dong2356 2022-04-28 15:52 四史為下面的1 2 3 4 要么是從《史記》開始到《明史》為止的“二十四史”,包括 1. 史記 漢· 司馬遷130 2 漢書 漢· 班固 100 3 后漢書 南朝宋· 范曄 120 4 三國志 晉·陳壽 65 5 晉書 唐·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后晉·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張廷玉等 332 要么是被成為“前四史”的《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 《戰國策》(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宋時已有缺佚,由曾鞏作了訂補。有東漢高誘注,今殘缺。宋鮑彪改變原書次序,作新注。吳原師道作《校注》,近人金正煒有《補釋》,今人繆文遠有《戰國策新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本書內容相似。 戰國策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史學名著。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按東周、西周、秦國、齊國、楚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宋國、衛國、中山國依次分國編寫,共33卷,約12萬字。 《戰國策》主要記述了戰國時期的縱橫家的政治主張和策略,展示了戰國時代的歷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歷史的重要典籍。 簡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 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后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字子長,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后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
dudusam#p#順勢而為4 2022-04-28 15:53 春秋:是孔子 戰國策西漢末劉向編定為三十三篇,書名亦為劉向所擬定。 《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 明史,順治二年五月,清廷組成《明史》的纂修人員。
E23****8510 2022-04-28 15:54 二十四史 序號 |書名|作者|卷數 1 史記 西漢 司馬遷 130 2 漢書 東漢 班固 100 3 后漢書 南朝 范曄 120 4 三國志 西晉 陳壽 65 5 晉書 唐朝 房玄齡等 130 6 宋書 南朝 梁沈約 100 7 南齊書 南朝 梁蕭子顯 59 8 梁書 唐朝 姚思廉 56 9 陳書 唐朝 姚思廉 36 10 魏書 北齊 魏收 114 11 北齊書 唐朝 李百藥 50 12 周書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書 唐 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壽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壽 100 16 舊唐書 后晉 劉昫等 200 17 新唐書 宋朝 歐陽修、宋祁 225 18 舊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歐陽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脫脫等 496 21 遼史 元 脫脫等 116 22 金史 元 脫脫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張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歷史 三國時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后漢書》出現后,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后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后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后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在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被稱為“正史”。“正史”這個名稱見于《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當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稱就被“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之一。我國民族有著忠實記載歷史的優良傳統,這種傳統使得我國在幾千年來能夠保存下大量的歷史資料,史料之豐富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不能媲美的。這部《二十四史》,就是從漢武帝時起,到清朝乾隆年間止,經過歷代史學家們編著積累而成的。 這套史書,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歷時4000多年,可以說是我國的一部比較完整、系統的“編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它包含著大量的歷史資料。它不僅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而且還曲折地反映了社會的階級斗爭和人民的一部分真實生活情況;有關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觸目皆是。 《二十四史》雖然具有許多優點,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學家之手,存在很多問題。從隋文帝楊堅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書的編寫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設官修史,一般都由當朝宰相監修。因此,歌頌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人民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階級斗爭的事實真相,丑化農民起義領袖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標準來褒貶人物等,比比皆是。歷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圖用修史來鞏固自己的統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統治階級挑選過的,有的甚至經過歪曲和篡改。我們今天利用這些材料的時候,必須謹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