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色艺_www.一区_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妲己_免费的性爱视频

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是什么呢??

請問一下,水至清則無魚的下一句是什么呢<愛尬聊_百科網>??
404598193#p#hua 2022-05-29 15:22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耙馑际牵核辶耍~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伙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一、出處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第六十五

故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達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習,然后民特從命也。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道以遠,不責民之所不能。今臨之明王之成功,而民嚴而不迎也;道以數年之業,則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

統絖塞耳,所以弇聰也。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過,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則不可教也,不習則民不可使也。

二、譯文

所以,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時,不可以不知道百姓的本性,不可以不了解百姓的心理,知道了他們先天的情理和后天的習慣,百姓才能徹底的服從你的政令。所以說,國家治理得好,百姓便愛戴你;政治清明平和,百姓自然沒有怨尤。

所以一個有學問有德行的人,在治理百姓時,理想不可要求太高,目標不可設得太遠,不要責求百姓干能力做不到的事。如果你用古圣先王成功的理想,來要求百姓即時達到,恐怕百姓要敬而遠之,不敢歡迎了。

你告訴他們長遠未來的目標,百姓做得痛苦,當他們痛苦時,就要避開了。所以古來帝王的冠冕上,垂掛著一串串的玉,正為著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為著警惕自己,不可聽得太精細了。所以水太清澈,就沒有魚還能生存下去;人太精明,就沒有人跟你做伙伴了。

所以把百姓邪枉的壞事改正過來,使他們自己心安理得;用寬大懷柔的辦法引導百姓,使他們自己能尋求本身的完美;度量百姓的資秉,因材施教,使他們自己能找到前途。百姓偶然犯了小的過錯,必要找出他的好處,來赦免他;如果要判死刑的,想法子讓他活下去,這樣他就會好了。

因此,上下就能打成一片,融成一體,而不相離了。所以仁惠是施政的先要,施政不當,就沒法教導百姓,百姓未會學習,就不能驅使他們。


qkoufu897 2022-05-29 15:23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意思是:

水太清澈就沒有魚,人過分精明就沒有朋友。 

【所以啊,在這個社會上,一個人還是糊涂點好。呵呵】


隨遇而安025 2022-05-29 15:30

下半句是“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是充滿著教育意義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不能太嚴格,如果太嚴格,那么他將收不到徒弟,因此在教育徒弟的時候,不能一味地對徒弟嚴格,相反,要懂得適當的放松,給徒弟一定的放松空間,只有這樣,才能當一個好師父。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被很多人說過,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就是如果一片水域中的水太清澈了的話,那么水下是沒有魚類生存的。古人所說的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的,用現在的科學來解釋就是水過于清澈,那么水下是沒有什么微生物的,因為沒有微生物,那水下也就沒有其它的生命,自然而然魚兒們也就沒有食物來源,自然也就沒法生存下去,看來古人對生活的觀察也是非常細致的。

因此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一片非常清澈的水時,我們就經常會說水下是沒有魚的。而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除了首段說的意思之外,還有其它延伸的含義,這些含義是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對這句話的一些理解,告誡我們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要有容人之心,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因此我認為,除了“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之外,我們還應該記住后面的這句話,當我們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并且貫徹執行后,我們也會因此而受益,畢竟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可不是隨意說說的。


ty_139331422 2022-05-29 15:31

下面一句是"人至察則無徒"

<<漢書·東方朔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對人要求太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伙伴。


hjkoye 2022-05-29 15:42

“人至察則無徒”,察,就是苛察。徒,即同類或伙伴的意思,現在就是指 “朋友”。 這引喻現實社會里,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不能容人,就沒有伙伴沒有朋友。因為精明者往往容不得他人的過錯或性格上的差異。

原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纊充耳,所以塞聰。

譯文:水清到極點就沒有魚,人太苛求就沒有伙伴,冠冕前懸垂著旒,用來遮蔽視線;以黃色絲綿塞住耳朵,用來降低聽覺。


彬彬加油加油啊 2022-05-29 15:43

“水至清則無魚”的下句是:

人至察則無徒

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于《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后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于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于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見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當寬也寬。這就有必要議一議了。

2.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時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領導干部沒有正確理解這句俗話的積極意義,而是把它當作“慈悲”為懷的處世哲學,在當“察” 的時候也一味寬容遷就,尤其是面對一些問題和矛盾時,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當“老好人”。殊不知,這種“慈悲”非但不能贏得多數人的好感,換來所謂的 “人緣”,反倒容易讓大家反感。因為回避問題和矛盾,縱容缺點和錯誤,最終必然會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人們對這種不講原則的“老好人”,怎么會發自內心的真正信服呢?


編輯 舉報 2023-04-11 16:38

0個評論

暫無評論...
驗證碼 換一張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