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可貼式外交”難打動南太?
上觀新聞消息,在美國將七國集團工具化,將G7變成以自己為中心、炒作涉華問題的“G1”之后,最近幾天華盛頓的戰(zhàn)略觸角又從亞洲伸向南太。
21日起,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代替總統(tǒng)拜登,開啟對巴布亞新幾內亞為期2天的訪問。一如西方輿論指出的,“抗衡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影響力,將成為此行的關鍵。”當天,美國同巴新簽署關于防務和海事合作的兩項協(xié)議。
同日,印度總理莫迪也展開對巴新的訪問,并受到高規(guī)格禮遇。<愛尬聊_百科>新加坡《海峽時報》指出,在拜登取消巴新之行的背景下,莫迪成為一個焦點人物。
分析認為,太平洋島國近年來在不少國家的外交版圖中分量上升。隨著美國“印太戰(zhàn)略”推進,南太地區(qū)地緣政治博弈可能更趨復雜。但太平洋島國不愿在大國競爭中選邊站隊,仍希望開展平衡外交,致力于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
配合“印太戰(zhàn)略”布局
太平洋島國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連接亞洲與南北美洲的交通要沖,戰(zhàn)略地位突出。冷戰(zhàn)時期為了遏制蘇聯(lián)擴張,該地區(qū)——也就是“第二島鏈”通過之處,一直是美國與盟友澳大利亞、新西蘭積極活動的地帶。
但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開始忽視這一地區(qū),撤掉一些島國的大使館,縮減對當?shù)氐脑_@種情況持續(xù)了幾十年,直到美國看到中國與太平洋島國合作蒸蒸日上,焦慮感才涌上心頭。去年以來,拜登政府對該地區(qū)采取一連串外交攻勢,試圖對沖中國影響力。
一是高官出訪——去年年初起,美國國務卿、國安會印太事務協(xié)調員、副總統(tǒng)、常務副國務卿等一眾高官陸續(xù)開啟太平洋島國之行。長期不被美國問津的島國也被戴上“不可或缺伙伴”的高帽。
二是發(fā)起倡議——去年6月,美國拉上澳、新、日、英四國,發(fā)起“藍色太平洋伙伴關系”倡議,旨在加強各國與太平洋島國在氣候變化、公共衛(wèi)生等領域合作。
三是峰會造勢——去年9月,首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召開。拜登承諾向太平洋島國提供超過8億美元經濟援助。只是,援助計劃必須得到美國國會點頭,相關談判暫無進展。
四是開設使館——今年5月9日,美國宣布在湯加開設首個大使館。與此同時,美國持續(xù)與瓦努阿圖和基里巴斯接觸,討論在兩國開設新大使館的計劃。
華東師范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陳弘指出,隨著中國與南太地區(qū)互利合作進一步深入,美國感到危機和焦慮。受大國競爭思維驅使,美國和澳大利亞在“印太戰(zhàn)略”框架下“排兵布陣”,通過高官訪問、扶持各方政治勢力等手段拉攏太平洋島國,施加政治影響。布林肯此次出訪延續(xù)了此前套路,目的仍是為了在南太建立美國主導的“小圈子”,把該地區(qū)全盤納入美國“印太戰(zhàn)略”軌道,為其地區(qū)和全球霸權戰(zhàn)略服務。
美國來了?拜登不來!
值得一提的是,布林肯此次訪問是代替拜登“出陣”。拜登原計劃在G7廣島峰會結束后前往澳大利亞的途中,對巴新進行3小時的短暫訪問,由此成為首位訪問該國的在任美國總統(tǒng)。但由于需要處理國內迫在眉睫的債務上限問題,只好取消訪問。
拜登的做法在美國國內引起批評,也引起巴新的不滿。要知道,巴新為這場3小時的美國元首訪問足足準備了6個月,還把5月22日設定為公共假期。結果拜登說不來就不來。有輿論戲謔:當?shù)?00萬民眾現(xiàn)在最大的疑問是:周一還放假嗎?
“拜登之前一直試圖向太平洋島國表明:美國回來了。結果卻是:自己不來了。”陳弘說,這凸顯出美國以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對待太平洋島國。在美國的“工作日程表”上,南太島國早已被高度工具化——當它們有利用價值時,美國頻頻示好,反之則棄如敝屣。
廣東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副院長周方銀指出,巴新是太平洋島國地區(qū)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美國希望通過發(fā)力巴新來帶動與其他太平洋島國的關系。在拜登因國內事務“爽約”的背景下,布林肯更需要積極“補位”,去拉攏和爭取這個南太重要國家。
在周方銀看來,美國總統(tǒng)“說不來就不來”的情形并不罕見。2018年巴新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時任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也曾缺席,冷落東道國。“美國缺乏國家不分大小,應當平等相待的觀念,暴露的是‘美國例外論’這一政治文化。”
三個議程最受關注
兩位分析人士認為,布林肯此訪有三個議程最受關注。
第一,美國與巴新簽署雙邊防務協(xié)議和海上安全協(xié)議。
防務協(xié)議將擴大巴新的軍事能力,使美軍更容易與該國軍隊一起訓練。協(xié)議還將使美國在未來10年增加軍事存在。
海上安全協(xié)議允許美國軍艦在巴新專屬經濟區(qū)內巡邏,并使用美國的衛(wèi)星系統(tǒng)監(jiān)控相關水域,保護巴新經濟免受非法捕魚的侵害。
陳弘指出,一段時間以來,美西方打著所謂“反對非法捕撈”“生態(tài)保護”等旗號,打擊中國的海洋產業(yè),不僅在南太地區(qū),也在南極等多地展開行動。其實質是遏制中國的發(fā)展。
在陳弘看來,在安全領域,中國與太平洋島國開展的是正常的交往合作,符合地區(qū)共同利益。然而美西方卻緊盯所謂“中國威脅”不放,故意忽略美國長期在南太的軍事存在以及在亞太擴展軍力的事實,其用心不言自明。
第二個受人關注的議程是,美國計劃與帕勞和密克羅尼西亞續(xù)簽“自由聯(lián)合協(xié)定”,并爭取在未來幾周與馬紹爾群島就續(xù)簽COFA達成一致。
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與這三個太平洋島國達成上述協(xié)定。根據(jù)協(xié)定,美國保留對這些島嶼國家的防御責任,并獲得對太平洋大片戰(zhàn)略地帶的獨家使用權。這些協(xié)議將分別在今年和明年到期。
陳弘指出,通過締結COFA,美國在三國擁有軍事存在,對國防事務具備一定控制權。COFA還涉及美國對這些國家的經濟援助。美國重視COFA續(xù)約的背后,是希望加強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據(jù)悉,美國已計劃在未來20年向帕勞、密克羅尼西亞和馬紹爾群島投資65億美元。
周方銀認為,幾個COFA締約國是美國經營南太的重點對象,美國想通過“藍色太平洋伙伴關系”倡議等凸顯在該地區(qū)的長期存在,鼓勵它們更好地為美國戰(zhàn)略目標服務。
第三個議程是,布林肯將向太平洋島國領導人轉達拜登的邀約,邀請他們今年晚些時候訪問華盛頓,參加第二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
周方銀指出,去年,美國大張旗鼓操辦首屆峰會,卻難掩與一些國家的矛盾。聯(lián)合聲明也一度難產,原因是美國國務院要求刪除有關華盛頓處理馬紹爾群島核遺留問題的措辭。
“而今年如果再舉辦峰會,我覺得也不會有太多新內容。”周方銀說,“一是美國政府的對外援助受制于國會,承諾的數(shù)目不一定能很快到位。二是拜登政府的注意力會轉向國內大選、烏克蘭危機,等等。所以第二屆峰會更多是表姿態(tài),展示對太平洋島國的持續(xù)關注。”
分析認為,美國對太平洋島國開展外交攻勢以來,“雷聲大雨點小”,不少倡議和援助口惠而實不至。太平洋島國清晰地認識到這一點,不愿在大國競爭中選邊站隊。
陳弘說,太平洋島國早已洞悉美國“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這種“創(chuàng)可貼式外交”的實質。最近當美國在湯加開設大使館時,就有湯加網民在社交媒體上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不是因為最近中國在努庫阿洛法新建了大使館館舍,恐怕美國永遠都不會想到湯加的存在。”
周方銀認為,美國近年對太平洋島國的外交,不能說完全沒有收獲——至少在一些國家重開了使館,還有部分島國加入了印太經濟框架。“但另一方面,美國要忽悠太平洋島國反華,并不那么容易。太平洋島國不想卷入大國競爭,希望從中美兩國均能獲得實際收益。”
印度欲彰顯存在
太平洋島國近年來不僅吸引美國的視線,而且在日、韓等國外交版圖中的分量也在上升。此次與布林肯同一天到訪巴新的,就有印度總理莫迪,他與巴新領導人共同主持第三屆印度—太平洋島國合作論壇峰會。
為了顯示對莫迪來訪的重視,巴新總理馬拉佩破例在日落后親自為莫迪舉行歡迎儀式,不僅放禮炮、鋪紅毯,還彎下腰觸碰莫迪的腿以示尊重。據(jù)介紹,F(xiàn)IPIC成立于2014年,主要關注印度與14個太平洋島國在經濟民生等領域的合作。此次峰會也是中斷8年后再次召開。
新加坡《海峽時報》將莫迪此訪稱為一項“必要的戰(zhàn)略”——面對地緣政治競爭,印度試圖在南太地區(qū)站穩(wěn)腳跟,謀求成為“全球南方”的主導力量。
不過,該報同時提到,在擴大影響力方面,印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印度在太平洋島國中僅在巴新和斐濟派有駐外使團;而且由于印度政府機構不堪重負、對太平洋島國實際需求了解不足等原因,保持此類峰會的合作勢頭并兌現(xiàn)援助承諾絕非易事。
陳弘認為,印度在南太有大批移民,故而對該地區(qū)比較關注。另一方面,印度也想借著美國的“印太戰(zhàn)略”,在更多地區(qū)拓展影響力,不僅“東望”而且“東進”,希望與東南亞、南太等地區(qū)開展合作,彰顯存在。如果印度本著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則,那么應當能推動地區(qū)合作。反之,如果被一些國家冷戰(zhàn)思維所綁架,合作“動機不純”,或出于增加政治籌碼考量,那么難免會誤入歧途。
周方銀認為,南太地區(qū)的地緣政治博弈變得越來越復雜,這是美國希望看到的局面。但中國主張互利共贏、開放包容的原則。中方對南太地區(qū)國家的幫助也因為其“可見度高”、實實在在而獲得當?shù)仄毡闅g迎。面對美國糾集盟友對華展開負面競爭,中國需要保持定力,推動合作,以實際行動取信和造福太平洋島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