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二院患癌事件 仍有五大疑問需要解答?
大象新聞消息,這兩天,網傳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教授、主任醫師蘇某成的多名學生患癌,疑因自配實驗室試劑問題。
11月7日,有記者上門求證,涉事教授蘇某成用了三個完全是造謠予以回應;中山二院黨委辦對多家媒體宣稱,網傳消息不實。但當晚又改口,稱網貼的學生中,確有一名博士診斷為胰腺癌,但其團隊包括碩博研究生和科研助理等共37人,其他實驗室人員情況良好。
11月8日凌晨,中山二院正式發布情況說明,稱經調查核實,初步了解:近年在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工作、學習過的人員中,有3名罹患癌癥,其中2名現為該院乳腺外科醫生,在臨床工作;另外1名不是該院職工或學生,為外地來院進修人員,已回原單位工作。該實驗室無在讀學生患癌。
這個結論,把之前教授及校黨委辦的回應全推翻了。有網友說,中山二院乳腺腫瘤中心實驗室2009年啟用,至今培養了200名以上學生,相關人員就有3人患癌,且全是青壯年群體,顯得尤其不正常,數字與傳言相比,差距很大。
據網傳的聊天記錄稱,今年乳癌那邊,6名學生患癌,有個還是胰腺癌肝轉移,另有消息稱,3個博士、1個博士后,都小于30歲,全是罕見型,要是罕見型都發生在一個組里,就很能說明問題
無論是3人同時患癌,還是6人同時患癌,這是否和人們懷疑的實驗室所使用的試劑有關?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科學問題,也是問題的關鍵,局外人很難做出準確判斷,涉事醫院也沒有直接否認。
作為一家知名實驗室,實驗室的設計和建造,以及開展各種實驗活動,應該有一套嚴格的流程和規范。如果按照規范流程進行,應該不會出現問題。但也有網友爆料,現在實驗室所用的試劑,整個產業安全問題都很大,很多無良廠商把劇毒致癌試劑換個名字,就敢包裝成新型環保不致癌試劑,只字不提其毒害作用,包括傳聞里的構建腫瘤模型的實驗操作,沒有特別規定,簡單的防護起不了多大作用。
這些爆料聯系到中山二院乳腺外科患癌的3人,難免讓人懷疑是是試劑原因。涉事醫院也表示,針對將患癌與實驗室或者試劑接觸進行關聯的關切,鑒于個體癌癥發生的誘因極其復雜,歡迎有關部門組織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調查。
涉事醫院的這番表態,很有誠意。畢竟自我調查,很難平息公眾的疑問。目前仍有至少5個疑問等待解答:為何該醫院公布的患癌人數,跟網傳的患癌人數差距那么大?為何該院在不足24小時內調查的情況會完全不同?學生患癌是否真的跟實驗室所用試劑有關聯?醫院實驗室在實驗防護中是否存在漏洞?現在市場上的試劑是否真如網友們所說的那樣,看似環保其實依舊有毒害致癌作用?
這些疑問,中山二院恐怕不好回答,或再怎么回應,也很難讓公眾滿意。我們期待權威的第三方機構出面,給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調查結果。這既是對涉事醫院、教授和學生們的負責,也是對類似實驗室試劑安全性的一個全面評估。
編輯:楊雁琳責編:周尚斗審核:馮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