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作者是誰????
請問,孝經作者是誰???在線等<愛尬聊_百科大全>。。
你好朋友卐 2022-06-10 09:54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美麗媽媽么么噠 2022-06-10 10:00 詩經的作者是周王朝各諸侯國的人民群眾們。 法經,李悝。 孝經,某些大儒們,但也有傳說是孔圣人述而不作。
ganjianhua 2022-06-10 10:02 老子
取悅癥患者 2022-06-10 10:07 《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一般說法有孔子、曾子、子思子,但最常見的說法是曾子。
茄化 2022-06-10 10:08 一、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并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鬃樱ㄇ?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墩撜Z》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墩撜Z》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w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妒洝肥侨寮椅幕幕局?,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端臅褰洝分械摹段褰洝肥侵福骸吨芤住?、《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之《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吨芤住肥钦疾分畷?,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圣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并作爻辭(或謂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吨芤住钒ā督洝泛汀秱鳌穬刹糠?。《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秱鳌芬还财叻N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四書五經》之《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吧小北闶侵浮吧稀?,“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緝热菔枪糯弁醯奈母婧途颊勗拑热莸挠涗?,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渡袝酚袃煞N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四書五經》之《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肮耪摺对姟啡в嗥坝诳鬃?,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对姟贩?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四書五經》之《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于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抖Y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四書五經》之《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蹲髠鳌繁静皇侨寮医浀?,但自從它立于學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踏月尋幽 2022-06-10 10:08 在歷史的坐標上,《孝經》的生命之流,或喧騰,或潺緩,或幾乎斷流, 但一路流著、淌著、盤桓著,一路真實地映現時代的風光,一路忍受著歷史風雨的侵襲。《孝經》之河的兩岸擁立著孝文化之長林,只不過時或茂密蔥蘢,時或稀疏凋零,時或遭受砍伐。然而陰霾過后,陽光總是不會忘記繼續照耀著它們。 確實,《孝經》有太多的謎。若追問其著作者是誰?文本的流傳真相怎樣?為什么歷代帝王如此熱衷于此?謎還真是連成了團,而成為謎團。然而這并不影響它自傲地置身于皇皇的中國文化的菁華《十三經》中,屹立千年。 ——作者 《孝經》的作者之謎 《孝經》在流傳和研究中,人們始終有個疑問:是誰撰寫了《孝經》? 其實人們只要讀一讀那些留下來的歷史材料,每個人都會發生同樣的疑問。比如: 權威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于魯?!?/p> 此則記載有幾個信息:(1) 曾參與孔子的年齡比較。(2) 孔子把曾參看做是能通曉并傳布孝道的最合適人選。(3) 于是孔子選定了曾子,專門傳授了孝道。于是,撰作了《孝經》。但是,我們馬上會發現一個問題,這里說到兩個人,到底是孔子作了《孝經》,還是曾子作了《孝經》,沒有清晰地指明,而是模棱兩可。因此后人對此史料的解讀,或認為《孝經》是孔子作,或認為是曾子作。 再看一則權威史料,《漢書?藝文志》曰:“《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薄翱鬃訛樵雨愋⒌酪病?,但是誰作了《孝經》,也沒有說明確,因此又可以出現二說:或認為孔子作,或認為曾子作。 再如《孔子家語》:“曾參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 其實我們設身處地為兩位作者司馬遷、班固想一下,就會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因為他們也不能舉出確切的證據來明確指出到底《孝經》的作者是誰,或是心中有某種指向,但是不便明說,因此只能含糊其辭了。 不過也有明確是孔子所作的,如《隋書?經籍志》:“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不過,這也是一家之說。 后來人們又從各個方面質疑、考證、研究,于是自古至今大約形成了好幾種說法: 1. 孔子撰寫了《孝經》 《漢書?藝文志》認為《孝經》為孔子所作。其實依照我們來看,《藝文志》并沒有說定。因此這一材料,既被一些人認為是孔子作的證據,也被另外一些人認為是曾子作的證據。 楊伯峻說:《孝經》不是孔子所作,不待智者而后明,因為一翻《孝經》本書便會明白??鬃尤糇鳌缎⒔洝罚哪芊Q他的學生曾參為“曾子”,此其一?!缎⒔洝烦丝鬃右院蟮囊恍?,如《左傳》、《孟子》、《荀子》,孔子怎能預見到他死后一兩個世紀中某些人會說某些話?此其二。《論語》是比較可信的孔丘言行錄,《孝經》的論孝,便和《論語》的論孝大不相同,甚至有矛盾處,此其三。所以越到后代,這種主張的人便逐漸少了。(《經書淺說》于這一問題后文還會討論。 2. 孔子弟子曾子作《孝經》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為《孝經》乃孔子弟子曾參所作。比如陳克明《群經要義》中就說:《藝文志》“雖未明言曾參作《孝經》,但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乃是曾參秉承孔子之意而撰成《孝經》”。其實在我們來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也并沒有明說,也是兩可的。 關于曾子作《孝經》,楊伯峻也有說:這一說法,在司馬遷時未受重視;到兩晉以后,附和者漸多。但取《禮記》和《大戴禮記》曾子論孝諸事與《孝經》比較,相抵觸者不少。如《孝經》主張“父有爭子”,甚至說:“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指不義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而《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上篇》說:“父母之行,中道(合理)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爭辯者,作亂之所由興也?!币粋€說不爭就是不孝,一個說爭辯是禍亂發動之源,究竟哪一說是曾子本意?何況《孝經》所用《孟子》、《荀子》諸語,曾子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這一說也不可信。(《經書淺說》) 3. 曾子的弟子作《孝經》 宋代胡寅說:“曾子問孝于仲尼,退而與門弟子言之,門弟子類而成書?!保ㄖ煲妥稹督浟x考》卷二二二) 楊伯峻說:“這是宋朝人如胡寅(朱彝尊《經義考》引)、朱熹(《孝經刊誤》)開其端,并無實證,只是想象之詞。”另外如宋代的晁公武也主此說,其《郡齋讀書志》認為《孝經》乃曾子弟子所作。李學勤說:“《孝經》文中多稱引《詩》、《書》,體例與《禮記》所收《中庸》、《大學》相似,確為曾子一系儒家作品?!秴问洗呵铩吩缎⒔洝罚C明其書成于先秦?!保ɡ顚W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4. 曾子弟子中的子思作《孝經》 宋代的王應麟《困學紀聞》引宋代馮椅之說:“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語乃稱字,是書當成于子思之手?!贝苏J為《孝經》乃曾子弟子中的子思所作。楊伯峻反對,有評說:“尤不足信?!保ㄍ希┎贿^今人有一些學者較傾向此說。如彭林有《子思作〈孝經〉說新論》,認為是子思作《孝經》。主要理由是:《緇衣》、《中庸》、《坊記》、《表記》出自《子思子》,認為已經由郭店楚簡的發現得到證明。《孝經》與《緇衣》四篇多在“子曰”之后引《詩》、《書》,風格相同。當屬于同一時代、同一作者的作品?!墩撜Z》中孔子多言《詩》、《禮》而罕言《書》,與《子思子》判然有別。用《詩》、《書》發揮孔子思想,應該是子思的創造。孟子受業于子思之門人,“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繼承了子思學派的傳統。《孟子》原有《說孝經》等“外書四篇”,《史記》等曾引用。《說孝經》當是《孝經》成書于孟子之前、孟子論述其師門所傳《孝經》的證據。郭店楚簡內多次論孝,與《孝經》相表里,表明孝是子思學派討論的熱點之一。因此,認為子思作《孝經》。不過關于此問題,也尚可再討論。 5. 孔子的七十子或七十子的弟子作《孝經》 宋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序》:“圣人言為經,動則為法,故孔子與曾參論孝,而門人書之,謂之《孝經》?!庇智宕纨g《孝經問》:“此是春秋戰國間七十子之徒所作,稍后于《論語》,而與《大學》、《中庸》、《孔子閑居》、《仲尼燕居》、《坊記》、《表記》諸篇同時,如出一手。故每說一章,必有引經數語以為證,此篇例也?!边@是籠統地認為《孝經》乃七十子或是七十子之徒所作,可能是一種記錄的轉述,或是一種經過加工后的編纂?!端膸烊珪偰刻嵋芬彩沁@種看法,認為“蔡邕《明堂論》引魏文侯《孝經傳》,《呂覽?察微篇》亦引《孝經?諸侯章》,則其來古矣。然授受無緒,故陳、汪應辰皆疑其偽。今觀其文,去二戴所錄為近,要為七十子徒之遺書。使河間獻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則亦《禮記》之一篇,與《儒行》、《緇衣》轉從其類。惟其各出別行,稱孔子所作,傳錄者又分章標目,自名一經?!?/p> 6. 孟子的弟子之作 王正己在《古史辯》第四冊的《孝經今考》一文中說:“從大體上看來,《孝經》思想有些與孟子的思想相同,不過是文字的變相而已。”“總之《孝經》的內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經》大概可以斷定是孟子門弟子所著的?!?/p> 7. 后人附會而作《孝經》 宋代的朱熹主此說。朱熹《孝經刊誤后序》引汪應辰的話,認為《孝經》是后人附會而成。其曾云:“《孝經》獨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后乃傳文。然皆齊魯間陋儒家篡取左氏諸書之語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處。傳者又頗失其次第,殊非《大學》、《中庸》之儔也?!?/p> 8. 漢代儒生所偽造 清代姚際恒主此說。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認為《孝經》是漢儒所偽造,姚說:“是書來歷出于漢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薄翱逼湮牧x,絕類《戴記》中諸篇,如《曾子問》、《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之類,同為漢儒之作。后儒以其言孝,特為撮出,因名以《孝經》耳?!?/p> 到底是誰撰寫了《孝經》?一直到今天還沒有統一的結論。我們認為,從各種信息來看,不可能是孔子自作,也不可能是曾子自作,同樣也似乎不可能是孟子弟子所作,亦然不可能是漢儒偽造。比較下來可能性大的選擇方向是兩個:一是孔子弟子所作,一是孔子七十子的弟子所作。如果偏重于后者的話,那么有可能是曾子的學生所作;如果再把視閾縮小,那么或者可能是曾子的弟子中的子思所作。但是在還沒有十分確定是子思或曾子一系所作時,不妨采取較寬泛一些的看法,留有余地,有待今后進一步的考證、統一認識。 雖然關于《孝經》作者的看法不統一,但是不妨慢慢說下去讀下去,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有哪些爭論點,研究者又是怎樣研究的,那么讀者自己也會有個選擇與判斷了。 在先秦,《孝經》曾被《呂覽》引用過,秦代因焚書坑儒而不見流傳,漢代突然冒出了《孝經》。《孝經》是從哪里來的?這是個歷史之謎。 首先是漢代初年,一個叫做顏貞的人獻出了《孝經》。 話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燒典籍,坑殺儒生;還不許民間私下收藏書籍,否則就誅族,這就是“挾書者族”之律令。因此許多經典由此而殘缺,損失慘重,當然《孝經》也在被禁被焚之列。劉邦是馬上得的天下,對于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建設并不重視。 然而傳到第二代漢代的惠帝卻很看重這些。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廢除秦時所定的“挾書”令,鼓勵民間獻出所藏的書籍。如《漢書?藝文志》:“漢興,改秦之政,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焙髞沓⑦€派出人員到各地尋訪亡佚經典。于是,《孝經》出現了。 《隋書?經籍志》有個記載:“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河間,漢高祖時候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的東南);平帝時轄境相當于今天河北獻縣、交河、東光、阜城、武強各一部分。河間人顏芝收藏了《孝經》,到了漢初,顏芝的兒子顏貞把它獻了出來。 漢初,河間地方獻書的氛圍很濃?!稘h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鲍I王劉德很有辦法,一方面留下真本,一方面又很好地繕寫一本交換給送書之人,另外再賞賜金子、絲帛等貴重東西,因此名聲傳播出去,招引來許多人獻書。他得到的書很多,甚至幾乎和整個朝廷的藏書相等。 河間人顏芝的兒子顏貞把收藏的《孝經》獻出來,大約也是置身于這種氛圍之中而被感染了,于是獻出父親的藏書。不過細節就不得而知了,是獻給獻王劉德,還是直接獻給朝廷,或是其他的情況,沒有詳細的記載了。一般認為是河間王劉德將此書獻給朝廷,于是遂為學者傳授的用本。 后來漢代又出現了《孝經》的另外一個本子,稱為古文《孝經》。
你好朋友卐 2022-06-10 09:54 《孝經》中國古代儒家的倫理學著作。有人說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于后人附會。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指出,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成書于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現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書共分18章。
美麗媽媽么么噠 2022-06-10 10:00 詩經的作者是周王朝各諸侯國的人民群眾們。 法經,李悝。 孝經,某些大儒們,但也有傳說是孔圣人述而不作。
ganjianhua 2022-06-10 10:02 老子
取悅癥患者 2022-06-10 10:07 《孝經》的作者,說法不一,一般說法有孔子、曾子、子思子,但最常見的說法是曾子。
茄化 2022-06-10 10:08 一、四書——《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部著作的總稱。據稱它們分別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曾參、子思、孔子、孟子,所以稱為《四子書》(也稱《四子》),簡稱為《四書》。南宋光宗紹熙遠年(1190年),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在福建漳州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到一起,作為一套經書刊刻問世。這位儒家大學者認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并曾說“《四子》,《六經》之階梯”(《朱子語類》)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具有劃時代意義。漢唐是《五經》時代,宋后是《四書》時代。 《四書五經》之《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作。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四書五經》之《中庸》:《中庸》原來也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多帶帶刊印。一般認為它出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史記·孔子世家》稱“子思作《中庸》”。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中庸》(與《大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認為《中庸》是“孔門傳收授心法”,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中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大學》并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從《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觀點來看,也大體上相同的。不過,現存的《中庸》,已經經過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寫定于秦統一全國后不久。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于《大學》,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 《四書五經》之《論語》:《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鬃樱ㄇ?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墩撜Z》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墩撜Z》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出現。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后,《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四書五經》之《孟子》:《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今山東鄒縣東南人),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 《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游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并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保ā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罚┶w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圣而作”。所以,盡管《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漢文帝把《論語》、《孝經》、《 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二、五經——儒家本有六經,《詩經》、《尚書》、《儀禮》、《樂經》、《周易》、《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經秦火一炬,《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爾雅》,共十二經;宋時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經注疏》傳世?!妒洝肥侨寮椅幕幕局?,就傳統觀念而言,《易》、《詩》、《書》、《禮》、《春秋》謂之"經",《左傳》、《公羊傳》、《谷梁傳》屬于《春秋經》之"傳",《禮記》、《孝經》、《論語》、《孟子》均為"記",《爾雅》則是漢代經師的訓詁之作?!端臅褰洝分械摹段褰洝肥侵福骸吨芤住?、《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四書五經》之《周易》:也稱《易》、《易經》,列儒家經典之首?!吨芤住肥钦疾分畷?,其外層神秘,而內蘊的哲理至深至弘。作者應是筮官,經多人完成。內容廣泛記錄了西周社會各方面,包含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以前的人們對自然與人圣變幻規律的認識模式,從沒有超越陰陽八卦的思維框架。相傳龍馬馱“河圖”出現在黃河,上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史記》又稱“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一說伏羲重卦,有說神農),并作爻辭(或謂周公);后至春秋,又有孔圣作“十翼”之說,世稱“人更三圣,世歷三古”(《漢書·藝文志》)?!吨芤住钒ā督洝泛汀秱鳌穬刹糠?。《經》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應的卦名、卦辭、爻名、爻辭等組成?!秱鳌芬还财叻N十篇,有《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合稱“十翼”,意指“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四書五經》之《尚書》:古時稱《書》、《書經》,至漢稱《尚書》?!吧小北闶侵浮吧稀?,“上古”,該書是古代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記載上起傳說中的堯舜時代,下至東周(春秋中期),約1500多年?;緝热菔枪糯弁醯奈母婧途颊勗拑热莸挠涗?,這說明作者應是史官。《史記·孔子世家》稱孔子“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 相傳為孔子編定?!渡袝酚袃煞N傳本,一種是《今文尚書》,一種是《古文尚書》,現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是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的合編。古時稱贊人"飽讀詩書","詩書"便是分別指《詩經》、《尚書》。 《四書五經》之《詩經》:先秦稱《詩》,或《詩三百》,是中國第一本詩歌總集。匯集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詩歌總集?!肮耪摺对姟啡в嗥坝诳鬃?,去其重……”(《史記·孔子世家》),據傳為孔子編定?!对姟贩?風"、"雅"、"頌"三部分,"風"為土風歌謠,"雅"為西周王畿的正聲雅樂,"頌"為上層社會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此書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各方面,被譽為古代社會的人生百科全書,對后世影響深遠。喜歡詩詞的朋友,相信都有讀過。 《四書五經》之《禮記》:戰國到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禮記》只是解《儀禮》”(《朱子語類·卷八十七》),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禮記》雖只是解說《儀禮》之書,但由于涉及面廣,其影響乃超出了《周禮》、《儀禮》?!抖Y記》有兩種傳本,一種是戴德所編,有85篇,今存40篇,稱《大戴禮》;另一種,也便是我們現在所見的《禮記》,是戴德其侄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稱《小戴禮記》。 《四書五經》之《左傳》:也稱《左氏春秋》、《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古代編年體歷史著作。《史記》稱作者為春秋時左丘明,清代今文經學家認為系劉歆改編,近人又認為是戰國初年人據各國史料編成(又有說是魯國歷代史管所寫)。它的取材范圍包括了王室檔案,魯史策書,諸侯國史等。記事基本以《春秋》魯十二公為次序,內容包括諸侯國之間的聘問、會盟、征伐、婚喪、篡弒等,對后世史學文學都有重要影響?!蹲髠鳌繁静皇侨寮医浀?,但自從它立于學官,后來又附在《春秋》之后,就逐漸被儒者當成經典。
踏月尋幽 2022-06-10 10:08 在歷史的坐標上,《孝經》的生命之流,或喧騰,或潺緩,或幾乎斷流, 但一路流著、淌著、盤桓著,一路真實地映現時代的風光,一路忍受著歷史風雨的侵襲。《孝經》之河的兩岸擁立著孝文化之長林,只不過時或茂密蔥蘢,時或稀疏凋零,時或遭受砍伐。然而陰霾過后,陽光總是不會忘記繼續照耀著它們。 確實,《孝經》有太多的謎。若追問其著作者是誰?文本的流傳真相怎樣?為什么歷代帝王如此熱衷于此?謎還真是連成了團,而成為謎團。然而這并不影響它自傲地置身于皇皇的中國文化的菁華《十三經》中,屹立千年。 ——作者 《孝經》的作者之謎 《孝經》在流傳和研究中,人們始終有個疑問:是誰撰寫了《孝經》? 其實人們只要讀一讀那些留下來的歷史材料,每個人都會發生同樣的疑問。比如: 權威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于魯?!?/p> 此則記載有幾個信息:(1) 曾參與孔子的年齡比較。(2) 孔子把曾參看做是能通曉并傳布孝道的最合適人選。(3) 于是孔子選定了曾子,專門傳授了孝道。于是,撰作了《孝經》。但是,我們馬上會發現一個問題,這里說到兩個人,到底是孔子作了《孝經》,還是曾子作了《孝經》,沒有清晰地指明,而是模棱兩可。因此后人對此史料的解讀,或認為《孝經》是孔子作,或認為是曾子作。 再看一則權威史料,《漢書?藝文志》曰:“《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薄翱鬃訛樵雨愋⒌酪病?,但是誰作了《孝經》,也沒有說明確,因此又可以出現二說:或認為孔子作,或認為曾子作。 再如《孔子家語》:“曾參志存孝道,故孔子因之以作《孝經》。” 其實我們設身處地為兩位作者司馬遷、班固想一下,就會有一種同情的理解,因為他們也不能舉出確切的證據來明確指出到底《孝經》的作者是誰,或是心中有某種指向,但是不便明說,因此只能含糊其辭了。 不過也有明確是孔子所作的,如《隋書?經籍志》:“孔子既敘六經,題目不同,指意差別,恐斯道離散,故作《孝經》以總會之。”不過,這也是一家之說。 后來人們又從各個方面質疑、考證、研究,于是自古至今大約形成了好幾種說法: 1. 孔子撰寫了《孝經》 《漢書?藝文志》認為《孝經》為孔子所作。其實依照我們來看,《藝文志》并沒有說定。因此這一材料,既被一些人認為是孔子作的證據,也被另外一些人認為是曾子作的證據。 楊伯峻說:《孝經》不是孔子所作,不待智者而后明,因為一翻《孝經》本書便會明白??鬃尤糇鳌缎⒔洝罚哪芊Q他的學生曾參為“曾子”,此其一?!缎⒔洝烦丝鬃右院蟮囊恍?,如《左傳》、《孟子》、《荀子》,孔子怎能預見到他死后一兩個世紀中某些人會說某些話?此其二。《論語》是比較可信的孔丘言行錄,《孝經》的論孝,便和《論語》的論孝大不相同,甚至有矛盾處,此其三。所以越到后代,這種主張的人便逐漸少了。(《經書淺說》于這一問題后文還會討論。 2. 孔子弟子曾子作《孝經》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為《孝經》乃孔子弟子曾參所作。比如陳克明《群經要義》中就說:《藝文志》“雖未明言曾參作《孝經》,但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乃是曾參秉承孔子之意而撰成《孝經》”。其實在我們來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也并沒有明說,也是兩可的。 關于曾子作《孝經》,楊伯峻也有說:這一說法,在司馬遷時未受重視;到兩晉以后,附和者漸多。但取《禮記》和《大戴禮記》曾子論孝諸事與《孝經》比較,相抵觸者不少。如《孝經》主張“父有爭子”,甚至說:“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指不義之令)又焉得為孝乎”?而《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上篇》說:“父母之行,中道(合理)則從。若不中道,則諫。諫而不用,行之如由己。從而不諫,非孝也。諫而不從,亦非孝也。孝子之諫,達善而不敢爭辯。爭辯者,作亂之所由興也?!币粋€說不爭就是不孝,一個說爭辯是禍亂發動之源,究竟哪一說是曾子本意?何況《孝經》所用《孟子》、《荀子》諸語,曾子是不可能看到的。所以這一說也不可信。(《經書淺說》) 3. 曾子的弟子作《孝經》 宋代胡寅說:“曾子問孝于仲尼,退而與門弟子言之,門弟子類而成書?!保ㄖ煲妥稹督浟x考》卷二二二) 楊伯峻說:“這是宋朝人如胡寅(朱彝尊《經義考》引)、朱熹(《孝經刊誤》)開其端,并無實證,只是想象之詞。”另外如宋代的晁公武也主此說,其《郡齋讀書志》認為《孝經》乃曾子弟子所作。李學勤說:“《孝經》文中多稱引《詩》、《書》,體例與《禮記》所收《中庸》、《大學》相似,確為曾子一系儒家作品?!秴问洗呵铩吩缎⒔洝罚C明其書成于先秦?!保ɡ顚W勤《走出疑古時代》,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 4. 曾子弟子中的子思作《孝經》 宋代的王應麟《困學紀聞》引宋代馮椅之說:“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語乃稱字,是書當成于子思之手?!贝苏J為《孝經》乃曾子弟子中的子思所作。楊伯峻反對,有評說:“尤不足信?!保ㄍ希┎贿^今人有一些學者較傾向此說。如彭林有《子思作〈孝經〉說新論》,認為是子思作《孝經》。主要理由是:《緇衣》、《中庸》、《坊記》、《表記》出自《子思子》,認為已經由郭店楚簡的發現得到證明。《孝經》與《緇衣》四篇多在“子曰”之后引《詩》、《書》,風格相同。當屬于同一時代、同一作者的作品?!墩撜Z》中孔子多言《詩》、《禮》而罕言《書》,與《子思子》判然有別。用《詩》、《書》發揮孔子思想,應該是子思的創造。孟子受業于子思之門人,“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繼承了子思學派的傳統。《孟子》原有《說孝經》等“外書四篇”,《史記》等曾引用。《說孝經》當是《孝經》成書于孟子之前、孟子論述其師門所傳《孝經》的證據。郭店楚簡內多次論孝,與《孝經》相表里,表明孝是子思學派討論的熱點之一。因此,認為子思作《孝經》。不過關于此問題,也尚可再討論。 5. 孔子的七十子或七十子的弟子作《孝經》 宋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序》:“圣人言為經,動則為法,故孔子與曾參論孝,而門人書之,謂之《孝經》?!庇智宕纨g《孝經問》:“此是春秋戰國間七十子之徒所作,稍后于《論語》,而與《大學》、《中庸》、《孔子閑居》、《仲尼燕居》、《坊記》、《表記》諸篇同時,如出一手。故每說一章,必有引經數語以為證,此篇例也?!边@是籠統地認為《孝經》乃七十子或是七十子之徒所作,可能是一種記錄的轉述,或是一種經過加工后的編纂?!端膸烊珪偰刻嵋芬彩沁@種看法,認為“蔡邕《明堂論》引魏文侯《孝經傳》,《呂覽?察微篇》亦引《孝經?諸侯章》,則其來古矣。然授受無緒,故陳、汪應辰皆疑其偽。今觀其文,去二戴所錄為近,要為七十子徒之遺書。使河間獻王采入一百三十一篇中,則亦《禮記》之一篇,與《儒行》、《緇衣》轉從其類。惟其各出別行,稱孔子所作,傳錄者又分章標目,自名一經?!?/p> 6. 孟子的弟子之作 王正己在《古史辯》第四冊的《孝經今考》一文中說:“從大體上看來,《孝經》思想有些與孟子的思想相同,不過是文字的變相而已。”“總之《孝經》的內容,很接近孟子的思想,所以《孝經》大概可以斷定是孟子門弟子所著的?!?/p> 7. 后人附會而作《孝經》 宋代的朱熹主此說。朱熹《孝經刊誤后序》引汪應辰的話,認為《孝經》是后人附會而成。其曾云:“《孝經》獨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后乃傳文。然皆齊魯間陋儒家篡取左氏諸書之語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處。傳者又頗失其次第,殊非《大學》、《中庸》之儔也?!?/p> 8. 漢代儒生所偽造 清代姚際恒主此說。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認為《孝經》是漢儒所偽造,姚說:“是書來歷出于漢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薄翱逼湮牧x,絕類《戴記》中諸篇,如《曾子問》、《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閑居》之類,同為漢儒之作。后儒以其言孝,特為撮出,因名以《孝經》耳?!?/p> 到底是誰撰寫了《孝經》?一直到今天還沒有統一的結論。我們認為,從各種信息來看,不可能是孔子自作,也不可能是曾子自作,同樣也似乎不可能是孟子弟子所作,亦然不可能是漢儒偽造。比較下來可能性大的選擇方向是兩個:一是孔子弟子所作,一是孔子七十子的弟子所作。如果偏重于后者的話,那么有可能是曾子的學生所作;如果再把視閾縮小,那么或者可能是曾子的弟子中的子思所作。但是在還沒有十分確定是子思或曾子一系所作時,不妨采取較寬泛一些的看法,留有余地,有待今后進一步的考證、統一認識。 雖然關于《孝經》作者的看法不統一,但是不妨慢慢說下去讀下去,看看問題出在哪里,有哪些爭論點,研究者又是怎樣研究的,那么讀者自己也會有個選擇與判斷了。 在先秦,《孝經》曾被《呂覽》引用過,秦代因焚書坑儒而不見流傳,漢代突然冒出了《孝經》。《孝經》是從哪里來的?這是個歷史之謎。 首先是漢代初年,一個叫做顏貞的人獻出了《孝經》。 話說秦始皇焚書坑儒,焚燒典籍,坑殺儒生;還不許民間私下收藏書籍,否則就誅族,這就是“挾書者族”之律令。因此許多經典由此而殘缺,損失慘重,當然《孝經》也在被禁被焚之列。劉邦是馬上得的天下,對于一個國家文化的重要性、文化的建設并不重視。 然而傳到第二代漢代的惠帝卻很看重這些。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廢除秦時所定的“挾書”令,鼓勵民間獻出所藏的書籍。如《漢書?藝文志》:“漢興,改秦之政,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焙髞沓⑦€派出人員到各地尋訪亡佚經典。于是,《孝經》出現了。 《隋書?經籍志》有個記載:“遭秦焚書,為河間人顏芝所藏。漢初,芝子貞出之,凡十八章。”河間,漢高祖時候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的東南);平帝時轄境相當于今天河北獻縣、交河、東光、阜城、武強各一部分。河間人顏芝收藏了《孝經》,到了漢初,顏芝的兒子顏貞把它獻了出來。 漢初,河間地方獻書的氛圍很濃?!稘h書?景十三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鲍I王劉德很有辦法,一方面留下真本,一方面又很好地繕寫一本交換給送書之人,另外再賞賜金子、絲帛等貴重東西,因此名聲傳播出去,招引來許多人獻書。他得到的書很多,甚至幾乎和整個朝廷的藏書相等。 河間人顏芝的兒子顏貞把收藏的《孝經》獻出來,大約也是置身于這種氛圍之中而被感染了,于是獻出父親的藏書。不過細節就不得而知了,是獻給獻王劉德,還是直接獻給朝廷,或是其他的情況,沒有詳細的記載了。一般認為是河間王劉德將此書獻給朝廷,于是遂為學者傳授的用本。 后來漢代又出現了《孝經》的另外一個本子,稱為古文《孝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