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女子償還?
澎湃新聞消息,男子請女友幫忙“刷臉”,在某銀行網貸了10萬元,不久后銀行將女友起訴至法院,要求其歸還借款,女友卻說對貸款一事“毫不知情”,這筆貸款該由誰還?
6月15日,澎湃新聞記者從上海市青浦區人民法院獲悉<愛尬聊_尬聊百科>,日前,該院審理了這樣一起案件。
上海青浦法院介紹,某日,男友小富找小玲幫忙“刷臉”,以她的名義從銀行申請了貸款。到了還款日期,小玲并未歸還借款。后來,小玲收到法院郵寄的傳票,她發現某銀行將其起訴至法院,不僅要求其歸還10萬元到期借款本金,還要償付相應的利息、復利、罰息以及律師費等幾千余元。
審理中,銀行向法庭提交了借款合同及照片、視頻、借款發放憑證等證據。
小玲辯稱,自己并不認可銀行提供的證據。小富當時找自己“刷臉”,是和她講想要查看銀行卡情況,需要通過人臉識別認證,自己并不知道當時是在借款。直到小富因涉嫌詐騙罪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自己才發現,小富一直在“騙”自己。小富在與其交往的同時,與另外10多名女性也保持著情侶關系,同時,小富還向多人借款,涉嫌詐騙。小富在接受公安機關詢問時,也提到過10萬元借款。為維護自身權益,在小富取保候審時,小玲要求小富出具借條,借條上載明了該筆借款。網貸時,所謂簽名也并非自己所簽。銀行在發放借款時無視自己名下多筆網貸申請的事實,放任不能回收的風險發放借款。且借款實際由小富所借并使用,有借條為證,故借款應由小富負責歸還。
本案的主要爭議焦點在于銀行提供的借款合同是否是小玲本人所簽,小玲是否為10萬元借款的借款人。因該筆借款簽訂借款合同以及申請借款等流程均通過網上操作,無法通過筆跡核實合同上的簽字是否為小玲本人簽字,故承辦法官要求銀行工作人員到庭當場演示客戶在線簽訂借款合同并申請貸款的過程。
經當庭演示發現,銀行客戶若選擇在線簽訂合同,需本人拍攝并驗證身份證、銀行卡等信息,經本人進行人臉識別驗證后,還需本人讀屏幕上的一連串隨機生成的數字。上述操作均完成后,才能從申請網貸的入口申請放貸。如此復雜的申請手續,小玲所述都是在其不知曉的情況下完成,法院難以采信,并且銀行向法院提交的證據與當庭演示客戶在線簽訂借款合同所形成的證據均保持一致。據此法院認定,簽訂借款合同以及申請借款的行為均系小玲本人操作完成。向銀行借款的行為是小玲的真實意愿,且款項也是發放至小玲的賬戶,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該筆借款應由小玲負責償還。
法官表示,在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一類的案件中,法院主要審查簽訂的借款合同是否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有無惡意串通而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若借款合同是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建立的,則應當確認為合法、有效,借款人及出借人均應恪守。借款人作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合同一方,其簽訂合同時應知曉簽訂合同所應承擔的法律后果。銀行按約將貸款匯入借款人的賬戶,履行了放款義務,則借款人理應按約履行還款義務,并承擔合同約定的利息、罰息、復利、律師費等。對于銀行而言,其有權向簽訂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主張權利,至于發放的借款是否由借款人實際使用或借款人因受他人欺騙產生此筆借款,以及款項使用人是否構成犯罪等事實,都不能以此影響借款合同的效力,使銀行權益受損。
關于金融案件中涉及刑事犯罪,若刑事案件與民事案件涉及的是同一事實,法院會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一并處理,通過刑事退賠制度的民事賠償功能,充分發揮公安機關行使追贓挽損的優勢,以最大化補救受害人的損失。
例如,若銀行工作人員與小富惡意串通,騙取小玲錢財,此時刑事程序吸收民事程序,在刑事訴訟中一并處理犯罪分子的民事責任追究問題,既保護受害人的權益,也有利于公平清理債務。
若民事案件的主體與刑事案件的主體并不一致,則不能認定為同一事實,此時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應當分別審理。本案中,小玲與銀行簽訂借款合同,借款發放至小玲的賬戶內,故民事案件的主體是小玲與銀行,且銀行在出借小玲款項時并不知道其借錢意欲何為,也并未與小富惡意串通,故小富騙財騙色的行為與小玲向銀行的借款行為分屬于不同的法律事實,應分別處理。小富現已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且承認其向小玲借款的事實并出具了借條,小玲可以依法向小富主張償還借款。